本書是關于20世紀初中國美術變革的一次再解釋,也是關于中國當代藝術之歷史敘述的一次大膽嘗試。本書的取經既不訴諸特殊性和身份本質主義,也不遵循全球化和普遍主義的邏輯,而完全是立足于現代中國的歷史、現實及其內在的碰撞和緊張。作者將中國當代藝術的激進實踐置于20世紀初以來的美術變革與現代中國的建構這一復雜而曲折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基于對當代藝術的敏銳意識和深刻體認,通過跨媒介、跨時代、跨區域的多維度觀察和梳理,意圖構成一部極具想象力的有機的文本裝置。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敘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多位學者都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魯明軍,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青年研究員;曾任教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策展人,剩余空間藝術總監。近年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在集結》(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街角、廣場與蒙太奇》(2019)、《繆斯、愚公與指南針》(2020)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近著有《理法與士氣:黃賓虹畫論中的觀念與世變(1907—1954)》(2018)、《目光的詩學:感知—政治—時間》(2019)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6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
序 言
第一章 “現實主義”作為底色:“走向民眾”的歷史變體
引言 “走向民眾”:啟蒙、救亡與“美術革命”
一 “民族—現實主義”:“史詩”與“日常”
二 左翼木刻之“力”:“怒吼”與“內曜”
三 “群眾路線”:從“藝術大眾”到“大眾藝術”
余論 “波普藝術”及其政治
第二章 “舊山河”與“新山水”:士人的目光與中國革命
引言 重提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三次“藝術論爭”
一 形式、理法與意境:文人畫美學的綿延與體變
二 “舊山河”與“新山水”:士人的目光及其國族認同
三 繪畫、攝影與電影:媒介作為倫理政治實踐
余論 “小文人電影”的美學與政治
第三章 民族與國家:邊疆寫生運動的世紀回響
引言 長城:邊界,抑或邊疆?
一 疆域的歷史書寫與“中華民族”的建構
二 向西去:邊疆寫生運動與“藝術救國”
三 邊疆、民族與“現代中國油畫”的重估
余論繼續往西:邊疆在當代
第四章 革命與大同:當代的預演與新世界構想
引言 “達達”在中國:無目的的革命
一 “寫實”之辨:藝術運動,抑或社會革命?
二 語言的“赤化”:從“無政府”到“烏托邦”
三 “參與式藝術”的全球聯動與“大同”構想
余論 超越“世界劇場”:進化、變異與全球化
結 語 “為藝術戰”“形式美”與“意派”:現代主義及其“同時代性”
引言 文人畫與現代主義的精神相遇
一 “為藝術戰”:“中西調和”與藝術運動
二 “形式美”:“前衛”,抑或“后衛”?
三 “意派”:特殊性,還是特殊的普遍性?
余論 現代主義及其“同時代性”
參考文獻
在《遺容》的前景,橫臥著已經閉上眼睛的魯迅肖像,畫面遠處的左上角是密密麻麻低頭緩行的送殯隊伍和靈車。靈車右邊的設計看似是為了平衡畫面的構圖,它既像建筑,又像是橫置的四把尖刀,正在刺向行進的隊伍。興許,它還暗示著作為木刻工具和戰斗武器的刻刀。盡管我們看不到遠處眾人的表情,但依然能聽到他們傳來的悲痛的哭聲,前景中的魯迅雖然已經閉上了眼睛,但依然能感受到他不息的“心聲”。遠處一片黑暗,但泉下魯迅的身體依舊散放著光芒。《敬禮》刻畫的是萬國公墓的墳場,悼念魯迅的儀式。前景中的眾人密密麻麻排成一片,他們都背過身,低著頭,仿佛一座座矗立的墓碑或紀念碑。雖然看不到遠處的魯迅,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們悲痛的情緒。太陽漸漸西沉,黑夜無情地襲來,但很快,就被悄然爬上東邊天角一彎“新月”所照亮,每個人身上都籠罩著一層光暈,都仿佛是黑暗中的“新生者”,包括已逝的魯迅。這里的“新月”(包括畫面中挺直的松柏、冬青和前景中生機勃勃的鮮花、野草)隱喻著“新生”——魯迅曾和友人共同創辦過的一本同名雜志,對于哀悼者和他的追隨者們而言,魯迅是不死的,他既是他們的思想導師,也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在《沉痛的哀思——悼魯迅先生》一文中,黃新波寫道:“魯迅先生之死,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是在舊制度變革中失卻了偉大的慈愛的良師,是無千無萬的被壓迫的向著黑暗勢力戰斗的隊伍中失卻了一位最有力的戰斗員!我們是如何的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