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哈斯克爾被譽為20世紀最富獨創性的藝術史家之一,他開創了畫家與贊助人、趣味史、收藏與展覽史、圖像及其歷史等領域的研究。本書以其史學成就為引線,論述藝術史研究中基本而關鍵的問題:藝術史與一般歷史的共性與差異、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敘述模式在歷史說明中的作用等。
作者曹意強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英國以英文撰寫本書的部分原稿,強調了藝術本身就是不可忽略的歷史文獻。這些章節在融入本書時,作者將之概括為“圖像證史”的觀念,正是藝術這一曾被長期忽視的史證價值,既可說明藝術與歷史的內在互證邏輯,又可解釋藝術史興起的緣由,亦即回答“什么是藝術史”。
本書旨在以哈斯克爾教授的史學成就為引線,展開對藝術史的特性、任務、目的和方法等問題的探討。
曹意強,1957年5月生于杭州,英國牛津大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研究,著有《藝術與歷史》《時代的肖像》《藝術史的視野》《藝術與智性》等,主編《藝術管理概論》《美術鑒賞》《藝術學的理論視域》《藝術史二十講》《如何看懂一幅畫》《美術博物館學導論》《藝術人文研究》等,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導 論 / 1
第一章 藝術風格與贊助環境 / 19
第二章 圖像與歷史 / 45
第三章 介于歷史與藝術史之間 / 87
第四章 讓往昔恢復生命 / 115
結 論 / 139
附錄一 哈斯克爾小傳 / 145
附錄二 Approaches to Chinese Art History
[探索中國藝術史] / 155
長期以來,意大利巴洛克藝術一直受到輕視,其原因就在于人們相信一般性理論。由于它被說成是耶穌會借以籠絡人心的工具,或用伊波利特·泰納[Hippolyte Taine]的話來說,是“迷醉靈魂的甜蜜舞會”,所以,在人們眼里,巴洛克藝術是一種頹廢的風格。雖然在20世紀初,一些藝術史家,如海因里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等,曾竭力為其平反昭雪,但終因未能連根拔除那深入人心的“巴洛克藝術即耶穌會精神的表現”這個理論而失敗。只有推翻這個概念,巴洛克藝術才能重放異彩。事實上,跟流行的看法相反,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家進一步完善了文藝復興的成就,在透視、明暗和色彩技巧上精益求精,創造出了更為復雜、更為驚人的錯覺效果。但是,在這個時期,的確沒有出現其名聲堪與委拉斯克斯[Velázquez]、倫勃朗[Rembrandt]、魯本斯[Rubens]和普桑[Poussin]等相比的個體藝術家,這是什么原因呢?哈斯克爾的答案是:前所未聞的宗教和世俗的贊助熱情抑制了藝術個性和獨創性,迫使其就范于一種“公共風格”[public style]。像這樣的風格,在19世紀以來日益強調自我或個性表現的時代里,遭受蔑視,是理所當然的了。順便提一句,《贊助人與畫家》的第一章,堪稱是西方追溯“個性表現”觀念的較早的精彩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