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部適合農業系統從事本病研究、防控和管理人員閱讀的、內容全面的參考書。《狂犬病》根據已經出版的有關資料,并融合近年來狂犬病研究和防控中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策略,編纂而成。全書共分十二章,內容包括病原學,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發病機制,診斷學,流行病學調查與監測,血清學,狂犬病免疫和疫苗,狂犬病預防與控制,狂犬病消除、無狂犬病狀態維持及狂犬病消滅,狂犬病研究和防控面臨的問題及展望等。
狂犬病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不僅可導致犬、貓等患病動物死亡,而且與畜牧業生產和安全相關,更重要的,它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約達12萬之多。進入21世紀后,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仍在1000~3000人,一直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狂犬病的貯存宿主和傳染源是動物,盡管我國經濟高度發展,在控制狂犬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動物狂犬病沒有完全控制,因此人的狂犬病一直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傳統上對獸醫公共衛生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外,還與我國地方防疫和管理機制運行不暢,以及犬主人對本病認識不足導致的義務缺失等有關。因此,狂犬病的有效控制和消除有賴于這些機制的改善和廣大民眾有關科學素質的提高。
近年來,國內外對狂犬病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或成就,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體制的不斷完善,狂犬病的防控技術和防控時機日漸成熟,為在我國消除狂犬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基礎。
有關狂犬病的書籍過去已有多個版本,本書主編也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年齡和專業水平的讀者,就狂犬病及其防控編寫了不同理論深度的著作或小冊子,旨在為不同的讀者提供可以理解和應用的知識。
在農業部提出“立足我國動物疫病防控面臨的嚴峻形勢和任務,站在行業高度,緊密結合我國動物疫病防控中長期規劃,注重分析提煉國外狂犬病的凈化和消除的路徑,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狂犬病的綜合防控措施”的要求下,為了出版一部適合農業系統從事本病研究、防控和管理人員閱讀的、內容更為全面的參考書,我們根據已經出版的有關資料,并融合近年來狂犬病研究和防控中出現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策略,編纂本書,力圖在理論闡述和技術介紹方面有進一步提高,并體現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需要指出的是,本書中部分技術性和理論性很強的內容,均來自于經典書籍而未進行實質性修改,且均已注明來源。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各章節中涉及人狂犬病的相應內容均以附的形式放在正文后,以保證全書的系統性。
感謝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同時感謝國家“863”課題(2012AA101303、2011AA10A212)和公益性農業行業項目(201203056、201103032)的支持。
限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本書難免存在錯漏或不足之處。歡迎廣大同行和專家學者提出批評,以便再版時及時改正和補充。
扈榮良
2015年5月
查看全部↓
扈榮良,198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1995年獲農學博士學位,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動物病毒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863”課題、農業部公益性行業項目等課題10余項。已獲新獸藥證書3個,臨床試驗批文4項,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動物狂犬病診斷、監測和預防研究體系,并實現相關產品產業化。已發表中、英文研究論文120余篇,主編著作5部;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狂犬病的定義和流行史
一、定義
二、早期歷史
三、中期歷史
四、近現代歷史
第二節 狂犬病的危害
一、對人和社會的危害
二、資源消耗
三、對動物的危害
四、對國家形象的危害
五、傷殘調整生命年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病原學
第一節 分類和命名
一、引言
二、狂犬病病毒的分類地位
三、分離株和病毒株的命名
第二節 形態結構和化學組成
一、狂犬病病毒的形態、結構
二、狂犬病病毒的化學組成
第三節 理化特性
一、病毒對物理因素的抵抗性
二、病毒對化學因素的抵抗性
三、狂犬病病毒的保存
第四節 生物學特性
一、宿主范圍
二、組織嗜性
三、血凝性
四、抗原性
五、致病性
第五節 實驗室宿主系統
一、敏感動物
二、禽胚
三、細胞
第六節 基因組結構和功能
第七節 基因組的轉錄和復制
第八節 病毒感染的生活周期
第九節 病毒的遺傳演變
一、狂犬病毒屬內種間變異
二、狂犬病病毒的自然變異
三、狂犬病病毒的人工馴化和人為變異
……
第三章 流行病學
第四章 分子流行病學
第五章 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發病機制
第六章 診斷學
第七章 流行病學調查與監測
第八章 血清學
第九章 狂犬病免疫和疫苗
第十章 狂犬病預防與控制
第十一章 狂犬病消除、無狂犬病狀態維持及狂犬病消滅
第十二章 狂犬病研究和防控面臨的問題及展望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