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人類發展史—人類精神發展史—個體發生史相一致的原則,倫理共同體分別經歷了家庭倫理共同體—社會倫理共同體—國家倫理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環節,身份的倫理認同依次經歷了始源于原初部族、家庭之生命共同體的自然認同階段;基于市場、市民社會“利益博弈戰場”之異化認同階段;回歸國家作為倫理實體的辯證復歸階段;在人類平臺中實現生態拓展,以此為突破口,流動性、碎片化的身份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得以和解。流動性、碎片化身份屬于這些客觀的倫理共同體,并配享這些共同體的倫理精神,即“家庭倫理精神—社會倫理精神—國家倫理精神—人類精神。“身份”的歷程展開為:家庭成員身份—市民身份—國家公民身份—生態公民身份。
竇立春,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會員,江蘇省倫理學會理事,江蘇省自然辯證法學會會員。先后于東南大學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道德與文明》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多篇論文獲江蘇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優秀論文獎。主持或者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參編《思想文化新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疑點·難點·熱點問題解析》等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