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西方話語”與“本土經驗”研究》作者系統梳理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及其批評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其背后成因,從民族、宗教等多個方面指出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文化生態與問題框架。進而從“文化多元主義理論”、“散居族裔批評理論”及“后殖民批評理論”三種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出發,說明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西方話語”選擇與其言說方式,總結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本土經驗”與其話語癥候。在“返回雙重現場”的視角下,作者指出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主體身份是中華性、民族性和公共性,并提出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邏輯起點是回到文本,路徑原點是回到經驗,而理論基點則是馬克思主義。
李長中,河南永城人,文學博士,博士后,主要從事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現任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完成國家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2項;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民族文學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近50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出版《當代人口較少民族文學的審美觀照》《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生態批評與民族文學研究》等學術著作多部。
導語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地方性知識與其批評的難度
第一章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文化生態與其問題框架
第一節 民族主義話語復興中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第二節 宗教主義話語升溫中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第三節 后學話語思潮泛起中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第二章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西方話語選擇與其言說范式
第一節 文化多元主義理論:如何重估“文化多元”
第二節 散居族裔批評理論:如何表述“族群身份”
第三節 后殖民批評理論:如何構擬“第三空間”
第三章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本土經驗生產與其話語癥候
第一節 基點與拓展:由《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接著說”
第二節 “中華文化板塊結構”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第三節 “重繪中國文學地圖”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第四節 “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第四章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主體身份與其形態
第一節 中華性: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中國身份
第二節 民族性: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民族身份
第三節 公共性: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世界身份
第五章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知識譜系與其路徑
第一節 回到文本: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邏輯起點
第二節 回到經驗: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路徑原點
第三節 回到馬克思: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本土經驗建設的理論基點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西方話語”與“本土經驗”研究》:
一般而言,任何學科的建構都需要該學科共同體強大而獨立的主體意識與其敏銳的問題意識,沒有獨立的主體意識就無法為該學科話語貢獻出獨特的建構策略、話語范式與理論生產的保障,沒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就無法及時而適宜地發現本土問題,發出本土聲音,破解本土難題。如何以差異于主流批評的批評范式面對少數民族文學并闡釋其質的規定性及其生成的內在規律,如何構擬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自身的話語系統以凸顯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與主流文學批評的差異性特質?上述問題的解決才是強化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學科合法性的根本。全球化的漸趨顯影,學界也普遍意識到,沒有主語的、獨立的、獨特的主體意識,就無法發現或命名少數民族文學特征,無法建構與論證少數民族文學學科與其研究的合法性,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伴隨著這種反思,學界開始對西方話語加以清理或批判,這無疑是主體覺醒的表征,而主體意識覺醒也使得曾經被他者話語遮蔽的民族性問題重新躍出地表,“在匯人世界文學版圖的過程中,中國文學拿什么來走向世界?唯一可以秉持的是民族性的文學和文學的民族性。喪失了民族性,迎合想象中的他者趣味,不僅會在文學中喪失了自我,也不可能真正地走進世界。民族性才是中國文學登上國際舞臺的獨特資本,是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暢行無阻的通行證”。上述問題對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同樣提出了如何深化民族性身份的內在要求,也就是說,沒有民族性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是沒有主體身份、沒有根基性的批評,沒有主體身份、沒有根基性的批評難免在話語層面四處游走,漂泊彷徨,失效失語,不能有效闡釋或論證少數民族文學,也無法彰顯自身的主體性意識,對他者的依附將成為常態。
如何建構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民族性身份問題,確是任重而道遠的難題。因為,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話語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中激發出自我身份過度張揚的傾向,加劇了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實踐中的泛權力化、泛極端化意味。加諸少數民族群體對現代性的接納是在其準備不足與主動性意愿不強烈情況下的一種略顯被動性行為,導致少數民族群體在現代性進程中出現一些不適與困惑,如:文化調適問題、身份混雜問題、傳統存續問題、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問題等;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在現代性發展中出現的與東(中)部地區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群體因掌握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及社會資本等,都使得少數民族群體對現代性有著極為復雜而矛盾的情感體驗或生命感受,這種情緒深刻影響到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民族性主體身份建構,也使得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在強化民族性身份的同時也潛隱著走向民族主義話語的可能。一些批評者卻在民族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影響下時常向少數民族的民族身份及其文化傾斜,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身份及其文化有著偏激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的批評實踐也往往成為張揚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身份與其文學優越性的主要方式,成為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身份與文學認同的吹鼓手、抬轎者。或者說,為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文學背書成為這些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者先行預設的批評目標,其結果是,這些批評皆因這種狹隘的民族文化認同情結所致而忽視了多民族文學的多元共生問題,忽視了多民族國家在場問題。在韋勒克看來,民族文學研究的核心盡管是文學的民族性以及各個民族對總的文學進程所具有的價值問題,但是,如果民族文學研究不能與總體文學和比較文學作出切合實際的比較和聯系是沒有意義的,故此,他認為,民族文學和總體文學是一致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看作一個整體,并且不考慮各民族語言上的差別,去探索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當前,囿于諸多社會文化思潮或晚期資本主義消費邏輯影響,一些批評者往往把少數民族文學書寫少數民族及其文化認同當作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情,片面強調對該民族身份的認同或對文學民族性予以過度闡釋,將少數民族文學能否書寫自我民族及其文化認同,能否彰顯原生態民族特征等作為判斷作品優劣的標準,卻忽視了其在中華多民族一體格局內的五個認同問題,忽視了少數民族文學如何處理民族性與世界性與現代性相洽問題,甚至對其中存在的諸如偏頗的宗教認同、片面的種族認同、狹隘的身份認同等問題亦缺乏必要審視。所以,如何強化多元文化語境下批評主體性建構的對話性即跨文化研究,也就成為建構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民族性身份的基本視域。厄爾·邁納在《比較詩學——文學理論的跨文化研究札記》中探求了多元文化語境中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文化間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