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被廣泛關注的民權和民生問題,本書采用經濟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以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為起點,確立研究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要旨與意義,之后從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相關概念界定、特征出發,建立一般分析框架,類別不同的公共文化產品及其供給方式。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涉及鄉村社會治理模式、農村生產方式變遷及城鎮化背景下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挑戰等一系列問題。在現實層面,也將會面臨更為復雜的理論問題和制度設計,需要在更為宏觀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結構中展開相關研究。本書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分析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現實制度和歷史邏輯鏈條。同時加大了對相關域的研究,在相關域的分析中引入村莊特征、社會資本、社會流動、公共空間等相關變量,考察這些變量對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影響。本書引入“國家——社會”的分析范式,分析了國家與社會在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中的博弈和融通,并提出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模式及其選擇。最后通過對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議和啟示,希望這一研究產生普遍性的結論,能優化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提出對策建議。
李佳,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四川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鄉村文化。近年來在《學術探索》、《學術論壇》等刊物上發表文章五十余篇,主持國家項目、教育部項目、省級項目數項。出版《西部鄉村文化產業》、《農民經濟合作的行為邏輯與動力機制》等專著。
陳煉,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與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