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學、洛學、晉學、齊魯之學等重要的北方學術流派中,以大略相當于今天的京、津、冀地區的燕趙之學成為“北學”。燕趙之學中,又以儒家學術為主干和本色。燕趙地區一直是中國儒學重鎮,在各個歷史時期,儒學大師的涌現層出不窮。古時相當于今天京津冀地區的行政劃分和治所名稱,歷代不盡相同,但從先秦時期開始,燕、趙地區,就被認作是一個共同的心理認同的地域,而成為了今天的京津冀地區的文化性格的淵源。燕趙儒學之一脈,代表、沿承著樸實、敦厚的北學特色,于學術路徑上偏重于致廣大、道問學的目標和方法,重史識,重文獻,重經世致用。體現出鮮明的特色,廣有杰出的大師,頻現豐碩的成果。 書稿試圖梳理出一條清晰的古來河北地區儒家學術的發展脈絡,并鉤沉其中薪盡火傳的北學學術的鮮明獨特的氣質與方法。明確各個時期北學發展中的代表學者、學派、著作,串聯北學在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發展歷程,證實北學在中國學術發展中的地位,明晰燕趙區域儒家學術的風格和特點,為京、津、冀地區的現實心理認同提供歷史根源,對京津冀區域文化研究做出促進。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儒家經學。曾出版專著《經學浮沉中的文體變遷——兩漢解經文體研究》《唐詩榜》(中華書局2011年版)《宋才子傳箋證(詞人卷)》,參與撰寫《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項目等多項***、省部級項目,已在 CS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