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對近代中國的國民素質提高和社會民主化進程起著積極作用。然而,學界一直把該思想機械分割為國民改造和制度變革兩個問題,分別進行研究。這種缺乏整體把握的研究方式,導致學界對嚴復思想出現了種種誤讀。基于此,論文著眼于嚴復思想的整體性,采取文本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歸納法等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制度經濟學、政治社會學理論,集中探析其形成過程、理論體系、實踐困境、歷史價值和現實啟示等內容。該思想是在分析反侵略戰爭屢屢失敗的原因、總結洋務運動受挫的教訓和回應洋人對中國國民的批判等基礎上形成的;既吸收了中國力命論、道德修養論和變法論等思想中的精華,又汲取了西方進化論、社會有機體論、國民教育思想、近代民主憲政思想、近代自由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它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戊戌變法失敗前的思想發軔期、戊戌變法失敗到辛亥革命前的系統形成期和在辛亥革命失敗后的思想轉折期。從人的現代化素質結構看,嚴復在思想轉折時期對傳統倫理文化的提倡,并不意味其變成了保守落后的人物,而是顯示其對理想國民的認識更為科學,對現代化的人有更深刻的認識。
陳勇軍,男,1990—1997年就讀于貴州大學,獲得學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學位,2001—2004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現為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百年歷程與經驗研究”(17ZDA005)子課題負責人,主持教育部社科項目“貴州民族倫理學發展研究”(06ZJC850003)、教育部“擇優資助”項目“高校思政課微課教學初探”(教社科司函[2014]21號)、貴州省社科聯理論創新課題“貴州后發趕超的實踐經驗與啟示研究” (GZLCZB-2018-02)、教育廳社科規劃項目“家風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良性互動研究”(14SSD011)等課題多項,在《光明日報》(理論版)、《高校理論戰線》《貴州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