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國際發展援助的質量和效果的評價有不同的標準。發達國家的“南北合作”模式主要使用“援助有效性”指標來評價對外援助的質量,而新興援助國“南南合作”的對外援助更關注對外援助對受援國經濟增長和減貧的實際影響,主張援助的“發展有效性”。本書構建了一個“援助有效性”和“發展有效性”相結合的國際發展援助質量評價框架,并利用該框架,對發達援助國及新興援助國的對外援助質量進行了全面、客觀的評價,也為國際援助體系的改革及中國對外援助的發展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本書認為,國際發展援助質量評估體系需要結合“援助有效性”及“發展有效性”兩個視角,重視援助過程的規范,更應該關注援助的經濟增長和減貧結果。中國的對外援助應堅持南南合作原則,充分總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減貧經驗,挖掘中國對外援助的優勢和特色,推動國際援助從“援助有效性”向“發展有效性”轉變;在具體管理上可以學習發達國家對外援助管理中的有益因素,推動中國對外援助的改革與發展。
黃梅波 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2000),1991-2017年任教于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瑞士國際關系與發展研究院、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訪學或合作研究。2003年被評聘為廈門大學教授,先后任廈門大學中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廈門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及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日常工作。先后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2008)、福建省十大優秀青年社科專家(2009)、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1)、廈門市拔尖人才(2013)。2018年調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任國際經貿研究所所長、國際發展合作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美國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絡管理委員會成員、聯合國貿發會議“負責任的主權借貸行為”專家組成員、中國商務部國際投資專家委員會特邀專家。 黃梅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經濟理論與政策、國際發展援助、國際發展融資、中國對非援助貿易投資關系等,是我國國際發展援助及中非貿易投資關系領域的知名專家,迄今已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多次獲得省部級優秀成果獎。近年主要研究課題包括:2011年教育部后期資助重點課題:“負責任的主權借貸行為研究:國際規則與中國對策”;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援助有效性、發展有效性及中國對外援助的質量”;201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國際援助及開發合作體系創新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