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大量的藝術案例,如:梵高和畢加索的繪畫作品,比爾?漢森的攝影作品等闡述了克里斯蒂娃的哲學和美學理論,這些理論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文字符號一樣,視覺和聽覺藝術(音樂、繪畫、攝影、電影等)同樣也是由符號構成的,并且這些符號很多已經遠遠超過了意義傳遞的功能,更多具有了對人的精神刺激的功能。
二、在藝術歷史研究中,通過對藝術過程性的強調,藝術可以讓我們發現更多的意義與知識。
三、對過程性的強調,也提供給我們看待藝術家與觀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相互關系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藝術家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去認識藝術作品。
埃絲特爾·巴雷特
澳大利亞墨爾本迪肯大學傳播與創意藝術學院的副教授和副院長,曾出版《作為研究的實踐:探索創造性藝術》(與芭芭拉·波爾特合著,I.B. Tauris 2007年出版)。
關祎
遼寧省撫順市人,錫伯族,2005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科學學院和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獲民族學與生態學雙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獲人類學碩士學位。2009年至今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任職,關注并從事西方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理論研究的翻譯與推介工作,關注國內傳統手工藝研究。曾在各類期刊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譯作二十余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國家重點項目2項。
第一章 作為物質過程的語言
符號與象征
否定、拒斥與意義生成
實踐與經驗
藝術、經驗與革命
第二章 作為實踐的闡釋
欲望與語言
作為實踐的闡釋:經驗的符號論
符號分析法與X功能
作為互動分析的闡釋
實踐與戲謔
第三章 藝術與情感
什么是情感
為什么精神憂郁
憎惡與暴力
精神分析法、精神憂郁癥與藝術
藝術中的死亡與耶穌復活
什么是愛
作為哀悼之做的敘事
第四章 賤斥、藝術與觀眾
作為文化啟蒙的“賤斥”
為什么恐懼
“賤斥”與空間
“賤斥”與反常
“賤斥”、愉悅與升華
“賤斥”、藝術與觀眾
比爾.漢森
誰的視覺?誰的情感抒發?
第五章 作為實踐的研究:一種行動范式
為什么“反叛”
反叛的三種形式
違反禁忌的反叛
操演性、科學以及新物質主義
講故事:作為重復與反叛的回憶療愈
誰能反叛?
取代、組合、游戲
女性主義攝影技巧以及多重愉悅
結語
參考文獻
術語表
致謝
著譯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