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抒情詩人品達(Pindar)就說過:“黃金貴為宙斯之子。”
作為貴金屬,黃金見證了從古至今始終縈繞著人們的貪婪與恐懼、迷戀與困擾。
《黃金簡史(第四版)》以黃金的歷史為架構,通過引入入勝的講述,為讀者打開了一幅幾千年來人類貪婪本性與文明蓬勃發展交織融合的歷史畫卷——從可憐的、為黃金所淹沒的邁達斯國王,到每年將與其體重相等的黃金拿去送人的阿里·漢;從斯基泰人華麗奪目的黃金裝飾,到南美洲陰冷潮濕的淘金礦井;從猶太人圍之起舞的小金牛,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下金庫;從孟加拉的街市,到倫敦的金融中心……徜徉其中,讀者在閱歷黃金于各個歷史時期的角色變換時,將慨嘆人類的睿智與命運似乎永遠敵不過黃金那無盡的光芒……
《黃金簡史》白初版面世以來,廣受贊譽,一直被人們奉為經典,傳讀不息;而《黃金簡史》的巾譯版也受到廣大讀者和投資者的歡迎,屢次重印、重版,本次出版為該書的第四版。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名譽主席羅格·G.肯尼迪(Roger G.Kennedy)認為,“能夠拜讀如此大作,深感榮幸”,并“為伯恩斯坦淵博的知識所深深折服”。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Calhraith)則認為,此書不僅“妙筆生花”,而且提供了“一個奇妙獨到的視角——不僅關乎黃金,更是一部恢弘的經濟史書”。
美聯儲前主席保羅·A.沃爾克(Paul A.Volcker)給予了此書高度評價:“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黃金,因其壯觀的歷史場面和神奇的情景,在任何時候都能煥發…永恒的魔力……彼得·L.伯恩斯坦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挑戰。他獨辟蹊徑,奉獻給我們一部無與倫比的讀物,令我們不僅掩卷深思,更有深刻的反省。”
19世紀末,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帶著他所有的財富——一大袋金幣,上了一條海船。在起航的幾天后,一場可怕的暴風雨不期而至。棄船的警報隨之響起。那個腰間捆扎著一大袋裝滿金幣的錢袋的人,蹣跚于甲板上,最終,他縱身躍過了船舷,轉眼之間便被滔天的巨浪所吞噬。羅斯金追問道:“那么,此君的行為,表明是他掌控了黃金,還是黃金掌控并吞噬了他的靈魂?”
本書所要講述的故事旨在表明,人們是如何在一塊塊被稱為“黃金”的金屬面前,為之亢奮、迷戀、備受折磨、恭順折腰,或是得意忘形的。黃金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分工,決定了許多國王與皇帝的命運,激發了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的創作靈感,鼓動人們為之反目成仇,驅使人們忍受著巨大的苦痛,幻想能夠一夜暴富,進而消除人生的漂泊感,以獲得某種確定性。
“啊!多么耀眼的黃金!”哥倫布在第一次抵達美洲時這樣興奮地呼喊。“擁有黃金作為財富的人,其靈魂將安度天堂!”黃金難以遮蔽的精美的光芒,猶如陽光熠熠,人們希望擁有以佑護自己面對未來的黑暗。然而,我們應當從各個角度來省思羅斯金的悖論,并重新拷問自己。無論是尋找金羊毛的詹森(Jason),圍著小金牛起舞的猶太人,觸摸其金幣的克洛伊索斯(Croe-SUS),被人用熔化的黃金灌入喉中而被謀殺的克拉蘇(Crassus),擁有20萬磅黃金的巴茲爾·保加洛克圖努斯(Basil Bulgaroctonus),因黃金而被其追隨者殺害的皮薩羅(Pizarro),以水篩法掀起加利福尼亞淘金狂潮的薩特(Sutter),或者諸如夏爾·戴高樂(Charlesde Gaulle)等執著于倚靠黃金而保持一個經濟體穩定、可靠、優質之觀點的現代領導人,他們都掌控了黃金,但同時黃金亦浸淫了他們。
立足長期,追求卓越,為持有人創造可信賴回報
致謝
序言:至高無上的財富
第一篇 永恒的金屬
第一章 黃金險中求
第二章 邁達斯的企望和純粹機緣的產物
第三章 大流士的浴缸與警覺而鳴的鵝群
第四章 象征與信仰
第五章 黃金、鹽與幸福之城
第六章 伊奧巴、拜芭和烏德的遺產
第七章 巨大的連鎖反應
第八章 分崩離析的時代和君王的贖金
第九章 神圣的渴望
第二篇 勝利之路
第十章 致命的毒藥與私人貨幣
第十一章 亞洲大墓地和唐憲宗無意中的發明
第十二章 鑄幣大改革和最后的術士
第十三章 可靠的法則與巨大的災難
第十四章 新的霸主與可憎的發現
第十五章 榮耀的徽章
第十六章 驚人的陰謀和無盡的鎖鏈
第三篇 光環退色
第十七章 諾曼征服
第十八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第十九章 非凡的價值
第二十章 第八次世界大戰與三十盎司黃金
結尾:至高無上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