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構研究》從大學外語課程研究中的問題出發,通過探討大學外語課程的改革現狀及課程建設的深層動因,提出建設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在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生態學習觀及需求分析理論視角下,設計符合外語語言學習規律的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設置方案,探究課程體系架構,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設計,優化課程資源,改革教學模式,融合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融入微課、慕課等元素,綜合運用各類教學評價方法,提高大學英語課程質量,并展望其他語種不斷線課程建設。
《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構研究》的研究意義在于為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強、適用范圍廣的課程體系選擇。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設符合教育的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還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通過探索“各學所需,各盡所能”的選課方式,滿足大學生外語學習個性化需求,確保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根據個人的專項技能特長和興趣選擇教學俱樂部,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課程,亦發揮管理、監督與引導作用,教研相長,實現師生教與學的雙贏。
《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構研究》的創新點在于以分類、分段的方式構建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探索真正符合我國國情、有借鑒推廣價值、科學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模式,規劃多元化“菜單式”的后續系列英語課程模塊,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助力高水平外語人才培養。此外,創設“俱樂部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打破了傳統教研組織的局限,教師發揮自身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形成大學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共同體。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教育強國的重要意義。他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教育改革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于2003年9月12日在浙江教育系統調研時講道:“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立教’意識,既要注重教育‘量’的擴張,更要突出教育‘質’的提高,走教育內涵發展之路。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考試制度,改進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及評價體系,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規律、激發受教育者創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2018年9月10日,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隨著中國從“本土型”大國向“國際型”強國轉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國與國之間交流頻繁,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日漸增強,國家外語能力建設的戰略需求與日俱增,國民的外語需求正從有限領域向更廣泛空間不斷拓展。(沈騎、鮑敏,2018)《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家語言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國家外語能力是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戴曼純,2012,2018)外語學習的意義已遠超語言教育層面。(丁仁侖、戴煒棟,2013)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長(2015:4)指出:“外語作為對外交流和文化傳播的最主要媒介,是國家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軟實力,是人們適應21世紀生活和發展不可缺少的技能。”外語能力是國際公認的一項國民關鍵能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我國,外語教育不是要削弱,而是應該加強”(教育部,2014,引自王守仁,2018c:18)。胡文仲(2011)認為,外語教育規劃涉及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安全和國內穩定等重大問題。外語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國際意識,汲取多元化視角,掌握知識創新、潛能發揮和全面發展的基本工具,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國際勝任力與競爭力,為因應全球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做好準備,服務于國家戰略、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大局。外語教育質量直接關系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關系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成效。
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正在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了順利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倡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必然選擇,而交流與對話要以文化為基礎,以語言為橋梁”(蔣洪新,2019:14)。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下,中國提倡多邊合作,互助共贏。世界各國之間的平等交流與互聯互通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語的復合型人才。2018年10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2018:1)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的《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努力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一文中指出,要“通過改革高校公共外語教學,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大批懂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外語教育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社會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擔當和變革發展的戰略任務,應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充分、合格的語言服務、文化服務,助力構建以“一帶一路”為主要途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人學外語,讓外國人學漢語,請進來,送出去,打造中外文化匯通網絡平臺。(蔣洪新等,2018)要培養各行各業掌握外語的人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出貢獻。
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2017:4)指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最具標志性的內容就是要培養一流人才”,而“培養一流人才,基礎和核心是一流本科”。在高校建設一流本科的進程中,外語教育不可缺位。高質量的外語教學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在一流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王守仁(2018c:15)提出,“高校一流人才的標準落實到當前具體工作”就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著力培養符合國家需要、推動科技進步、引領社會發展、適應國際競爭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中國特色一流人才應該“具有家國情懷和全球競爭力,以因應未來世界的機會和挑戰。一流人才全球競爭力的要素包括專業知識和本領、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而較強的外語能力特別是英語能力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該具備較好的口頭和書面交際能力,能夠參與專業領域國際交流,并且能發揮語言的力量去說服人,引領團隊,傳播中國聲音。
從國家戰略需求層面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語作為一種世界性、全球性的語言,在世界60多個國家被用作官方或半官方語言。數據顯示,以英語為載體傳播的信息占世界信息傳播總量的65%;互聯網上英語信息約占90%,中文信息占比不到1%,文化和信息的不對稱傳播對我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形成了不小沖擊。(王輝、王亞藍,2016;彭龍,2017)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使用的范圍不斷擴大。交際可能發生在英語本族語者與非英語本族語者之間,也有可能雙方都是非英語本族語者,英語在世界范圍內充當了國際語的作用,它所承載的任務是獲取世界文化與科學知識、參與國際交流。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必修大學外語語言課,在學生國際化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教學指南》)指出:“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
大學外語教育作為高校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發展具有現實作用和長遠影響。(何蓮珍,2019)課程的價值還體現在既滿足學生現實的需要,也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由此決定了大學英語課程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王守仁,2016a)外語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2018年6月21日,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給大學生有效“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外語教育工作者應借助現階段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有利契機,大膽嘗試公共外語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關鍵就是要把課程建設成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優質課程,從而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接受高質量、多樣化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更加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王守仁,2013)
本書從大學外語課程研究中的問題出發,通過探討大學外語課程的改革現狀及課程建設的深層動因,提出建設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在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生態學習觀及需求分析理論視角下,設計符合外語語言學習規律的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設置方案,探究課程體系架構,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設計,優化課程資源,改革教學模式,融合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融入微課、慕課等元素,綜合運用各類教學評價方法,提高大學英語課程質量,并展望其他語種不斷線課程建設。
本書的研究意義在于為大學外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強、適用范圍廣的課程體系選擇。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設符合教育的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還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通過探索“各學所需,各盡所能”的選課方式,滿足大學生外語學習個性化需求,確保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根據個人的專項技能特長和興趣選擇教學俱樂部,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課程,亦發揮管理、監督與引導作用,教研相長,實現師生教與學的雙贏。
本書的創新點在于以分類、分段的方式構建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探索真正符合我國國情、有借鑒推廣價值、科學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模式,規劃多元化“菜單式”的后續系列英語課程模塊,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助力高水平外語人才培養。此外,創設“俱樂部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打破了傳統教研組織的局限,教師發揮自身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形成大學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共同體。
本書是在江南大學的領導、同事和學生們的支持與關心下完成的,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錯誤與偏頗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專家同行與讀者批評指正!
宣泠,女,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教師發展。主編“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1部,參與江蘇省教改課題、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語類課題等,獲江南大學教學成果獎4項。
龔曉斌,男,江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與北美學院院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擔任江蘇省外國語言學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翻譯協會常務理事,無錫市高校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無錫市翻譯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主持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教改重中之重項目、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語類課題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大學外語課程的改革現狀
第二節 大學外語課程體系的問題
第三節 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設的意義
第四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設置的理論依據
第一節 人本主義課程論
第二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第三節 生態學習觀
第四節 需求分析理論
第五節 外語語言學習理論
第三章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設置方案
第一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演變與發展
第二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設置調研
第三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設置方案
第四章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教學設計
第一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中的分級聽力教學
第二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中的分級口語教學
第三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中的分級閱讀教學
第四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中的分級寫作教學
第五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中的分級翻譯教學
第五章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資源建設
第一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教材建設
第二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資源建設策略與內容
第六章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建設
第一節 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現狀
第二節 大學英語教師角色的轉變
第三節 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共同體
第七章 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設
第一節 多媒體在課程體系中的應用
第二節 手機外語學習類APP在課程體系中的應用
第三節 微課和慕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應用
第八章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教學評價
第一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教學評價的主要方法
第二節 大學英語不斷線課程學生自我評價
第九章 其他語種不斷線課程建設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大學日語不斷線課程建設
第二節 其他語種不斷線課程建設展望
第十章 大學外語不斷線課程體系建設難點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