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學不僅研究樂器的物理屬性,還研究樂器的應用及文化屬性,即研究樂器與人、音樂的關系。《揚琴中國化研究》運用樂器學的研究方法,從揚琴的形制、音位、演奏工具等相關要素,探索揚琴這一外來樂器如何融人民間音樂,逐漸被接受、吸收、認同,形成中國化發展模式的歷程,樂器學為該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探討揚琴歷史的發展軌跡,考察分析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是研究揚琴中國化發展的重要路徑。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不僅要重視音樂文獻的搜集、整理、分析,更要重視當下活態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田野實際調查中獲得的信息,包括地方民間文化傳承人、當代表演家的表演,以及社會音樂生活的各個方面。
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廣州、四川、內蒙古、新疆、北京等地考察揚琴存在的現狀,通過田野考察獲得的資料,進一步梳理揚琴中國化的演變。探索不同區域揚琴音樂風格形成的原因,說明揚琴音樂風格多樣性主要以揚琴演奏技法為表現形式之一,從而來區分不同地區的揚琴音樂風格。揚琴演奏技法與各地方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密不可分,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與各個地區地貌特征、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民俗信仰、語言等因素有著內在聯系,因此在音樂上反映出鮮明的區域性特征。
該書運用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及將音樂放入文化中研究的方法,不僅研究它的音樂本身,也研究產生它的文化脈絡,即把揚琴及其音樂放置于文化脈絡中來進行研究,探索音樂與區域、與人的關系。該書充分利用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文獻和田野調查相互參證的方法,在科學調查和客觀描述的基礎上,對揚琴中國化發展的相關文化事項進行多方面比較,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民族音樂學視角對揚琴音樂形態進行深度分析。
該書以樂器為切入點,既關注揚琴音樂歷時性傳承發展過程,也關注揚琴音樂共時存在的樣態和特征,探索揚琴的歷史演變軌跡。民族音樂學是從學術角度認識民族民間音樂,這就要求我們對揚琴這件樂器的演變軌跡在理論層面做出宏觀的梳理和厘清,闡釋揚琴中國化進程中,中國人對這件世界性樂器的獨特貢獻,使其具有樂器發展史的研究價值。
《揚琴中國化研究》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既關注揚琴音樂歷時性傳承發展過程,又關注揚琴音樂文化的橫向傳播,在此基礎上來反觀揚琴中國化發展的變遷過程。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對揚琴進行深層的文化內涵剖析。通過微觀研究及不同個案的比較研究,探索揚琴在其所處的整體性文化語境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及價值,為中國傳統音樂的整體研究提供窺斑見豹的作用。
楊佳,世界揚琴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會員。自2001年起,在中國音樂學院完成了系統的本科、研究生(碩士、博士)教育,于2016年完成博士論文《揚琴中國化研究》,并以優良的成績獲得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學博士學位。2002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第一屆民族樂器獨奏比賽揚琴青年專業組銅獎。2009年在核心期刊《中國音樂》(第1期)發表文章《揚琴演奏中的基本要素》,同年成功舉辦個人揚琴碩士畢業音樂會。曾應邀出訪奧地利、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參加中外音樂文化學術交流活動。2018年在中國音樂學院成立的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研究中心工作,參與《中國音樂大典總目》編纂工作,擔任《中國音樂大典》(圖像編)學術編輯職務。
緒論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現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義
第一章 揚琴的歷史淵源
第一節 世界揚琴的分布
一、歐洲揚琴
二、波斯阿拉伯揚琴(西亞、南亞揚琴)
三、中國揚琴
第二節 揚琴的源流
一、源于“筑”說
二、源于“揚州”說
三、源于“卡龍”說
四、揚琴源流之我見
第三節 揚琴傳入中國的路徑
一、海上絲綢之路傳入
二、陸上絲綢之路傳入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從樂器的形制看揚琴中國化的進程
第一節 18世紀至19世紀揚琴形制的中國文化元素
一、揚琴形制中國化的特征
二、揚琴材質的中國化特征
三、揚琴音位中國化特征
第二節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多種形制揚琴相互影響
一、“扇面形兩排碼”揚琴
二、“梯形兩排碼”揚琴
第三節 20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多功能、多種類揚琴
一、揚琴改革的科研成果
二、市場運作模式推動揚琴中國化發展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從樂器的存在方式看揚琴中國化的進程
第一節 18世紀至19世紀初揚琴與民間音樂融合
一、揚琴與“揚州清曲”結合
……
第四章 從音樂形態看揚琴中國化的進程
第五章 從樂器的文化功能看揚琴中國化的進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