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美學范疇論》,安葵(本名王安奎)著,作者根據對戲曲的歷史和現狀的分析綜合,提煉出十對戲曲美學范疇,即形神、虛實、內外、功法、流派、雅俗、悲喜、新陳、教化、美丑。對于每一對范疇都進行了歷史發展的考察,內涵外延的分析,理論意義及其在創作實踐中的體現的論述。通過這些范疇的論述,作者指出,戲曲藝術具有形神兼備、虛實相生、內外結合、功法嚴謹、流派紛呈、雅俗共賞、悲喜相乘、推陳出新、寓教于化、追求盡善盡美等美學特點。
《戲曲美學范疇論/前海戲曲研究叢書 第二輯》附錄六篇文章,其中四篇是作者對田漢、張庚、阿甲、郭漢城等前輩學者的戲劇理論、美學理論的學習體會,一篇是作者談對“前海學派”學術傳統的認識,一篇是《四川戲劇》編輯對作者的訪談,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進行戲曲研究的進程。
《戲曲美學范疇論/前海戲曲研究叢書 第二輯》的寫作過程是與教學緊密結合的,可供各層次戲曲創作者、研究者閱讀,可作為戲劇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參考教材。
洋洋大觀的《前海戲曲研究叢書》第二輯共12本即將出版。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承擔的2018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國戲曲前海學派學術史整理與研究”的課題成果。叢書的出版要有個序,這個序,本該像第一輯一樣,由漢城老寫——我不配,沒資格。請示了漢城老,他執意要我寫。我很惶恐,只好硬著頭皮,勉為其難。
2018年7月,組織安排我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我意識到,這或許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站了。人生不易,要在意想不到的環境和時代里漫游。想想看,沒有哪種植物、動物,能適應所有的地方,但人可以。人還可以適應比自然差異大千倍萬倍、且瞬息變化的人群社會。由此可見,那些冥冥中推攘或牽引著命運的力量,并不比布置了宇宙星圖的力量更簡單。如果有一種技術,能復現堆積如山的生命灰燼的全息影像,一點不湮滅流失,那該是一個多么復雜幽微的世界呀。但很難完全復現,每個人都和更多的人、更遼闊的社會和時代連在一起。比如,我工作的最后一站,是走到一棵郁郁蒼蒼的大樹下。面對這棵郁郁蒼蒼的大樹,我不了解它,它獨木成林,太大太高了。年代久遠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也傷痕累累,煙籠霧鎖又霞光萬道。我心生歡喜,也心生敬畏。我若更早些有一段和它一同成長的歲月該多好,不至于像個闖入者,疑慮重重又必須前行。我得想想,怎樣干好這最后一樁活計。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在老之將至、一身困倦時,我成了守林人,要時時登上望樓,為森林歌唱。大樹、老樹,像老人,像隱秘而孤獨的文明,可能會嗜睡、打盹、犯迷糊、沉湎舊夢,視無限的春光如無物。這時,需要春雷的轟唱,喚醒它、激勵它,一個激靈,使它血脈賁張。要澆水施肥、除草打藥、修枝剪蔓……這一切的細致煩瑣,是為了提純復壯,最大限度減少歲月的消磨、侵蝕和種性退化。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共和國藝術科學的奠基之地,在中華戲曲、音樂、美術等諸領域,涌現過一批聲名赫赫的開拓者。今天,這些學術大家多已故去,健在的多是百歲老人。但我們居然沒有一部院史,明年是建院70周年,我們需要一部清晰準確的院史,一個佐證生動的院史陳列,插上一根根慶生的燭焰,緬懷前輩恩澤,也為后來者鼓勁祈福。我們已經把一些學術先賢的肖像,掛在研究生院的廳廊里,正為他們創作雕像,想著將來立在院子里,讓來這里的人能夠撫摸、親近、相擁而立、合影留念。我們啟動了“口述史”的課題。以大家的名號,舉辦論壇、展覽、年度優秀論文評選。我們出版文集文叢,開辟名家講壇,在報刊推出《他們是共和國藝術學科奠基人》欄目。我們發揮優勢、集中力量,制定《中國藝術研究院關于加強中國特色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工作意見》……這一切,都是為了接續學術傳統,打造有形或無形的先賢祠,形成優良的學術生態和氛圍。
安葵,本名王安奎(亦作王安魁),1939年生于遼寧省蓋州市。1963年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從事戲曲理論研究工作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退休。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昆劇研究會副會長、《戲曲研究》主編、《中華戲曲》主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是戲曲理論、當代戲曲史、戲劇比較研究和戲曲美學。經常發表戲劇評論文章。出版著作有《當代戲曲作家論》《新時期戲曲創作論》《戲曲“拉奧孔”》《張庚評傳》《海邊劇評》《戲曲理論與戲曲思維》《賞今鑒古集》《戲曲創作論評》《戲曲理論建設論集》《戲曲理論與美學》,以及《昆曲創作與理論》(與人合著)等。與人合作主編有《中國當代戲曲史》《中國當代百種曲》。任《昆曲藝術大典》副總主編兼《歷史理論典》主編。
因負責撰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中國昆曲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文本及在昆曲研究方面的貢獻,2009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昆曲優秀理論研究人員”。
緒論 研究戲曲美學范疇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形神論
第二章 虛實論
第三章 內外論
第四章 功法論
第五章 流派論
第六章 雅俗論
第七章 悲喜論
第八章 新陳論
第九章 教化論
第十章 美丑論
結語 戲曲美學范疇研究需繼續延伸
附錄一 辯證對待繼承傳統與革新發展——田漢的戲曲關學思想及其戲曲改革實踐
附錄二 畢生探尋藝術真諦——讀《張庚日記》
附錄三 重視戲曲的獨特的時空觀——學習阿甲的戲曲理論和美學思想
附錄四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戲曲研究和創作——讀《郭漢城文集》心得
附錄五 “前海學派”的學術傳統和道路
附錄六 須教園花齊絢麗誰言國粹向沉淪——戲曲理論家王安葵先生訪談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