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構成這種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來的物品。
這類產物或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來的物品,對消費者人數,或是有著大的比例,或是有著小的比例,所以一國國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給情況的好壞,視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
但無論就哪一國國民說,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兩種情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判斷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究成什么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氣候和面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壞,必然取決于這兩種情況。
此外,上述供給的好壞,取決于前一情況的,似乎較多。在未開化的漁獵民族間,一切能夠勞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從事有用勞動,盡可能以各種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給他自己和家內族內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漁獵的人。不過,他們是那么貧乏,以致往往僅因為貧乏的緣故,迫不得已,或至少覺得迫不得已,要殺害老幼以及長期患病的親人;或遺棄這些人,聽其餓死或被野獸吞食。反之,在文明繁榮的民族間,雖有許多人全然不從事勞動,而且他們所消費的勞動生產物,往往比大多數勞動者所消費的要多過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會全部勞動生產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給,就連最下等最貧窮的勞動者,只要勤勉節儉,也比野蠻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勞動生產力的這種改良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勞動的生產物,按照什么順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給社會上各階級?這就是本書第一篇的主題。
在勞動運用上已有相當程度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的不同國民,對于勞動的一般管理或指導,曾采取極不相同的計劃。這些計劃,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國生產物的增加。有些國家的政策,特別鼓勵農村的產業;另一些國家的政策,卻特別鼓勵城市的產業。對于各種產業,不偏不倚地使其平均發展的國家,怕還沒有。自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歐洲各國的政策,都比較不利于農村的產業,即農業,而比較有利于城市的產業,即工藝、制造業和商業。本書第三篇將說明,什么情況使人們采用和規定這種政策。這些計劃的實行,最初也許是起因于特殊階級的利益與偏見,對于這些計劃將如何影響社會全體的福利,他們不曾具有遠見,亦不曾加以考慮?墒,這些計劃卻引起了極不相同的經濟學說。有的人認為城市產業重要;有的人又力說農村產業重要。這些不相同的學說,不僅對學者們的意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且君王和國家的政策亦為它們所左右。我將盡我所能,在本書第四篇詳細明確地解釋這些不同學說,并說明它們在各時代和各國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要之,本書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說明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并說明供應各時代各國民每年消費的資源,究竟有什么性質。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討論的,是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一篇里,我要努力說明以下各點: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國家的必要費用,其中,哪些部分應該出自由全社會負擔的賦稅,哪些部分應該出自社會某特殊階級或成員負擔的特殊賦稅。第二,來自全社會所有納稅人的經費是怎樣募集的,而各種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幾乎所有近代各國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為擔保來舉債,而這種債務,對于真實財富,換言之,對于社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有什么影響。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后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后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斗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臺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著牛羊群的出現,產生了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后,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后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筑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墒且灿幸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后動力是階級斗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干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贊揚貪欲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贊美的。
亞當·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蘇格蘭的克科底,青年時就讀于牛津大學。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在此期間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確立了他在知識界的威望。
序論及全書設計
第一篇 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
第一章 論分工
第二章 論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 論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
第四章 論貨幣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
第六章 論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第七章 論商品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
第八章 論勞動工資
第九章 論資本利潤
第十章 論工資與利潤隨勞動與資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論地租
第二篇 論資財的性質及其蓄積和用途
序論
第一章 論資財的劃分
第二章 論作為社會總資財的一部門或作為維持國民資本的費用的貨幣
第三章 論資本積累并論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
第四章 論貸出取息的資財
第五章 論資本的各種用途
第三篇 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
引言
第一章 論財富的自然的發展
第二章 論羅馬帝國崩潰后農業在歐洲舊狀態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論羅馬帝國崩潰后都市的勃興與進步
第四章 都市商業對農村改良的貢獻
第四篇 論政治經濟學體系
引言
第一章 商業主義或重商主義的原理
第二章 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
第三章 論對其貿易的差額被認為不利于我國的那些國家的各種貨物的輸入所加的異常限制
第四章 論退稅
第五章 論獎勵金
第六章 論通商條約
第七章 論殖民地
第八章 關于重商主義的結論
第九章 論重農主義即政治經濟學中把土地生產物看作各國收入及財富的唯一
第五篇 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
第一章 論君主或國家的費用
第二章 論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三章 論公債
附錄
英漢人名、地名、術語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