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哲學家經(jīng)常“向未來伸出創(chuàng)造性的手”——未來之哲學家即為立法者。尼采也曾提出“上帝之死”“主人—奴隸道德說”“永恒回歸”“超人”及“權力意志”等創(chuàng)見概念,并對諸多知識領域發(fā)出批判,他的思想深具影響力,卻也讓當代哲學界爭論不休。尼采為何成為對后世深具影響力的哲學家?而究竟要用什么角度解讀尼采思想,又如何才不會誤讀尼采的作品? 已故法國重量級思想大師德勒茲在《尼釆》這本小書中,除了針對尼采哲學有深刻的分析外,為使尼采的思想脈絡更清晰,亦詳盡介紹尼采生平、爬梳整理了尼采作品主要角色說明,并收錄由德勒茲所挑選出的尼采文摘。透過德勒茲的詮釋,對尼采這位哲學大師的思想面貌,將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吉爾·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法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理論家之一。自1960年代起的其一系列哲學著作,對后世的哲學、文學、政治、精神分析、電影和美學等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研究范圍擴及文學理論、后結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
德勒茲從研究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入手,探討其哲學,并由此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哲學概念。其主要著作有:《尼采與哲學》《差異與重復》《意義的邏輯》《尼采》《福柯》《柏格森主義》等。與精神分析家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合著有:《反俄狄甫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析》《千高原——資本主義與精神分析之二》《什么是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