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無數的人類精英,他們做出了讓世界歡呼的業績,影響著歷史的進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用凝練的文字概括其主要生平及成就,并通過故事的形式。《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講述他們年少時不平凡的經歷和成功智慧,多角度解讀世界名人,全方位剖析他們的成功之道,使青少年讀者產生共鳴。
軍政大家
屋大維——羅馬帝國的締造者
彼得大帝——俄羅斯帝國的奠基者
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
杰斐遜——人民的人
拿破侖——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開創者
林肯——解放奴隸的總統
甘地——印度圣雄
列寧——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
丘吉爾——領導英國抗擊-去西斯的首相
撒切爾——政壇鐵娘子
羅斯福——輪椅上的總統
巴頓——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
艾森豪威爾——晉升最快的五星上將
布什——總統父子
戈爾巴喬夫——主動辭職的主席
希拉克——紳士總統
克林頓——政繢卓著的“鄉下人”
科技天才
阿基米德——古希臘最偉大的科學家
哥白尼——創立“日心說”的科學巨人
韋達——代數學之父
耐普爾——發明對數的數學奇才
伽利略——近代科學之父
開普勒——天上的立法者
牛頓——科學巨人
宮蘭克林——馴服“上帝的怒火”的“狂人”
歐拉——18世紀數學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瓦特——工業革命的偉大施手
詹納——免疫學之父
道爾頓——近代化學之父
高斯——非歐幾何的開山祖師之一
達爾文——開創進化論的科學巨星
諾貝爾——九死一生的“炸藥大王”
倫琴——×射線發現者
愛迪生——發明大王
貝爾——電話之父
巴甫洛夫——世界生理學無冕之王
居里夫人——兩次摘冠的女科學家
菜特兄弟——飛機之父
愛因斯坦——舉世敬仰的相對論之父
弗菜明——青霉素之父
泡利——比上帝還挑剔的人
科羅廖夫——世界載人航天的開路人
霍金——輪椅中舞蹈的曠世奇才
藝術巨擘
達·芬奇——文藝復興的精神代表
米開朗琪羅——文藝復興的藝術巨擘
巴赫——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海頓——交響樂之父
莫扎特——一代樂圣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音樂巨人
帕格尼尼——小提琴之王
大小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肖邦——鋼琴王子
李斯特——交響詩的創始人
羅丹——現代雕塑的開拓者
凡·高——天才畫家
盧米埃爾兄弟——世界電影之父
鄧肯——現代舞之母
卓別林——喜劇藝術大師
迪斯尼——動畫巨星
小澤征爾——音樂教父
帕瓦羅蒂——高音C之王
文學泰斗
但丁——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
歌德——德國文學的巨匠
巴爾扎克——法國絕代文豪
普希金——俄羅斯文學之父
大仲馬和小仲馬——父子作家
安徒生——童話大王
凡爾納——科幻小說之父
馬克·吐溫——諷刺幽默大師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說巨匠
蕭伯納——英國文豪
柯南道爾——英國偵探小說之父
高爾基——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杰克·倫敦——流浪漢文學的鼻祖
海明威——永不言敗的硬漢作家
羅琳——魔法世界的創造者
圣哲先賢
蘇格拉底——希臘孔子
柏拉圖——西方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第一人
亞里士多德——雅典學派集大成者
培根——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鼻祖
伏爾泰——歐洲的良心
黑格爾——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集大成者
叔本華——最偉大的悲觀主義者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尼采——拯救世界的哲學狂人
弗絡伊德——精神分析學創始人
名家名流
南丁格爾——近代護理專業的鼻祖
卡耐基——美國鋼鐵大王
顧拜旦——現代奧林匹克之父
亨利·福特——汽車大王
海倫·凱勒——渴求三天光明的頑強女性
特里薩嬤嬤——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加加林——人類太空第一人
貝利——足球之王
阿里——拳王
比爾·蓋茨——財富英雄
喬丹——籃球飛人
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1672~1725),10歲登基,17歲親政,對國家進行多方面改革,奠定了俄羅斯帝國的基礎。權之爭
1672年,彼得大帝出生在克里姆林宮內。1682年,年僅10歲的彼得和20歲的異母哥哥同時被擁立為沙皇。但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借助射擊軍兵變,上臺執政。
在索菲婭的排擠下,彼得被迫和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少年時的彼得就很喜歡軍事游戲,他把自己的小伙伴編成兩個“游戲”兵團,整天在綠蔭環繞的村莊中建筑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及防戰游戲。
7年后,彼得長大了,他的游戲兵也成了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這時索菲婭才意識到,羽翼漸豐的彼得是個危險的對手。1689年8月,索菲婭再次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卻被彼得的近衛軍擊敗,索菲婭被送進修道院,彼得開始親自執政。喬裝取經
彼得親政時,俄國是一個落后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歐落后幾百年。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利在減少。俄國錯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牧師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要改變這種狀況,彼得覺得應該向西歐學習,他決定派一個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
1697年,俄國考察使團出發。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隨同前往。他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自稱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他身高近2米,強壯有力,親自在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廠當學徒,一直干了四個多月。空閑的時候,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考察了英國的國家制度,還出席了國會的會議,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
正當彼得在國外考察時,國內射擊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聞訊后,迅速趕回國內,殘酷地鎮壓了叛亂。大膽革新
平息叛亂后,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面改革。首先對國家行政機構進行了全面改革。撤消了原來那些守舊無能、臃腫混亂的政權機構,把地方政權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改革使俄國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俄國也變成了絕對君主專制的國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氣進行軍隊的改革。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除了軍政方面的改革,彼得還在禮儀制度、商業發展、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稱雄歐洲
經過一系列改革,俄國逐步變得民富國強,彼得向歐洲進軍。1703年,俄軍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領了尼恩尚茨·納爾瓦。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一保羅要塞。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為圣彼得堡,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那里。
1721年,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并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出口——一個“嘹望歐洲的窗口”。從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同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從此,俄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