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話是以指導詩歌創作為目的的詩歌品評,形式上隨意散漫,但通過對詩人的多方品評,對作品的深入分析,對某一問題的反復陳述,建立起他們對唐詩的整體認識。本書運用統計、定量定性分析、歸納、文本細讀、接受美學等方法,從唐詩學本色論、范疇論、體派論、詩法論、作家論五部分探討宋詩話對唐詩的研究,進一步認識宋詩話對唐詩學的建構及其貢獻、在唐詩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對現代唐詩研究的意義。
宋代是唐詩學形成的關鍵時期,將宋詩話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對資料細致耙梳整理,建構唐詩學體系;對宋詩話中重要的唐詩學概念進行了辨析,明確宋人的詩歌審美取向;從詩歌創作指導角度論述了唐詩學詩法及作家風格,對唐詩學研究有拓展意義。
序
楊明
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那雖然是朋友間私下里的一時興到之言,但先生對于唐詩的傾倒之情,自是不言而喻。確實,我們又有誰不傾倒于唐詩呢?但是宋人在此“一切好詩已被做完”的窘境里,異軍突起,別開生面,開辟出一個閃耀異彩的嶄新的境界,不同樣值得我們欣賞而歡欣鼓舞嗎?以后歷朝歷代非崇唐即宗宋,唐宋詩之爭成了詩歌史上的一大公案,而所謂唐聲宋調超越了時代界限,成了古典詩歌兩種風格的代稱。直至近現代,也還有許多作者對于宋詩心摹手追。因此之故,我們也就很愿意了解宋人是如何評議唐詩的,那確是一樁重要而饒有興味的事情。
唐人做了那么多好詩,論詩的著述卻并不算發達;而宋朝卻是一個詩話崛起的時代。據郭紹虞先生的考察,宋詩話流傳至今的較為完整的便有四十余種,加上部分流傳、已佚而有輯本的以及有其名而未見其書或已亡佚而尚未輯集者,共有一百四五十種之多,這還不包括那些詩格詩句圖等淺陋之作。這些林林總總的著作中,包含著不少議論唐詩的資料,正可以讓我們了解宋人對于唐詩的見解。但是宋詩話頗為龐雜零碎,要從中抽繹相關的內容,不是一樁容易的工作。
黃愛平的《宋詩話與唐詩學》,正是以此為鵠的而做出了很可觀的成績。作者閱讀的文獻十分豐富,鉤稽相關資料,加以細致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歸納為本色論、范疇論、體派論、詩法論、作家論五個方面,比較全面而系統地展示了宋詩話中的唐詩論概貌。
宋詩話中的一些詩學用語往往不加以明確的定義,并且在不同語境中呈現出含義的多面性。本書結合具體語境對這些用語進行辨析,剝繭抽絲,逐層展示詩學概念的豐富內涵。比如“味”在描述具體詩歌時就有“理之味”“情之味”“境之味”“物之味”等不同層面的涵義。這樣闡釋詩學概念比較貼合中國詩學的特點。正是因為能結合具體語境和具體作品,所以得到的結論常有新意。比如關于“俗”這一用語,本書指出語言層面的“俗”并不全是......
黃愛平,女,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與文化傳播、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相關教學與研究。
緒論
第一章宋詩話與唐詩學本色論
1.1詩歌文體本色
1.2復古與本色
1.3詩歌本色風貌
1.3.1本色非才氣:韓愈與李白
1.3.2本色非學問:韓愈與杜甫
1.3.3本色非理致:韓愈與柳宗元
第二章宋詩話與唐詩學范疇論
2.1“味”的多重含義
2.1.1“味”通常指一種詩歌風格、風貌、品格
2.1.2“味”在具體詩歌中呈現出不同的內涵
2.1.3“味”的內涵辨析
2.2“格”的復雜意蘊
2.2.1格法層面的“格”
2.2.2“格”在多層面的意蘊創造
2.3“工”的內涵解讀
2.3.1“意工”的具體內涵
2.3.2“語工”內涵分類闡述
2.3.3作詩如何達到“工”
2.4“俗”:語言和內質的雙重蘊涵
2.4.1詩歌語言范疇的“俗”
2.4.2詩歌內質范疇的“俗”
2.4.3“以俗為雅”的方法
2.4.4白詩之“俗”
第三章宋詩話與唐詩學體派論
3.1宋詩話元白體論
3.1.1宋詩話中的白居易
3.1.2元白體主要特點
3.2宋詩話少陵體論
3.2.1宋詩話中的杜甫
3.2.2少陵體主要特點
第四章宋詩話中的唐詩學詩法論
4.1結構
4.2句法
4.3字法
4.4用事
4.5用語
4.6對偶與押韻
第五章宋詩話中的唐詩作家論
5.1作家風貌總論
5.2作家比較論
5.3才性與風格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