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這本書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它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這部作品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
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一名在戰役中失去雙腿的年輕士兵,他陷入抑郁而企圖自殺。有一天,他的朋友注意到他變了,他的面容從沮喪變得莊嚴而神氣。士兵就是因為閱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才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 正如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已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弗蘭克爾逝世后,有人這樣評價他:“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出現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當他們逝去,做為整體的人性,已變得再也不一樣了。
維多克·弗蘭克爾
目前,這本書已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還以其他21種語言出版。其中,僅英文版銷量已突破300萬冊。
這些不爭的事實也是美國報業和美國電視臺的記者開始采訪我的原因,他們通常在羅列這些數據之后驚嘆道:“弗蘭克爾博士,你的書成了真正的暢銷書——對此成就你有何感想?”每到這時,我就會如實相告,我壓根沒有以暢銷書作者的身份去看待這本書,也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成就。就我個人而言,更愿意把這本書看作對我們這個時期困境的一種表達:如果數以千萬的讀者去購買一本標明能解決有關生活意義問題的書,那說明這個問題一定是當下最急需解決的。
當然,書中的某些其他內容可能也加強了本書的沖擊力。例如,書的第二部分是理論部分(存在主義分析治療),濃縮了第一部分的精華。第一部分是自傳部分(集中營的經歷),是對我理論存在的明證,兩部分共同加強了本書的可信度。
在我1945年提筆創作這部作品時,我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在隨后的九天時間里,我一直堅持要匿名出版這部作品。事實上,最早出版的德語版上并沒有出現我的名字,但在出版前的最后關頭,在朋友的勸說下,我勉強在扉頁上印上了自己的名字。起初我是抱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是一部匿名作品,它不會給作者在文學方面帶來什么聲譽。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這種觀點在某些極端的環境中得到驗證,我的作品或許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認為我有責任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或許對那些絕望中的人們會有所幫助。
讓我驚訝而又感到非同尋常的是,在我的眾多著作中,恰恰是這本我原來打算匿名的書出乎意料地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成功。因此,我再三叮囑我在歐洲和美國的學生:“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希望你們的一切行為服從良心,并用知識去實現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然是相當長的時間之后——注意,我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后!——正是由于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于你。”
讀者可能會問為什么在希特勒占領奧地利后我不設法逃離險境。就讓我的回憶來回答這個問題吧。在美國參加二戰后不久,我接到了讓我去美國駐維也納領事館領取移民簽證的邀請。年邁的父母聞訊后欣喜萬分,他們一直指望著我能夠平安離開奧地利,然而我卻變得有些猶豫。我真能忍心撇下雙親,讓他們獨自面對等待著被送往集中營的厄運嗎?身為兒子,我的責任在哪里?我應該移居到一塊能夠讓我安心創作的樂土嗎?是集中精力發展我的意義療法,還是應該擔負起兒女真正的責任,盡一切可能保護父母?我左思右想,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這也是一種兩難境地,人們通常希望得到“上蒼的暗示”。
正在此時,我注意到了我家桌子上的一塊大理石。我向父親問起它的來歷,他告訴我說,這是他在被納粹焚燒的維也納最大的猶太會遺址上發現的。他把這塊石頭帶回了家,因為上面鐫刻了《十誡》的部分內容。父親向我解釋那些希伯萊文字說,它代表了《十誡》中的一條。我急忙問道:“是哪一條?”他答道:“榮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將能得到延續。”就在這一剎那,我決定留下來,陪伴我的父母,就讓美國簽證過期吧。
維克多·E.弗蘭克爾(1905-1997),醫學博士,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擔任維也納神經綜合醫學院的首席專家長達25年,他創立了”意義遼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后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遼學派。他擁有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并在加利福尼亞圣迭哥國際大學教授意義遼法。弗蘭克爾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譯成34種語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前言
自序
第一部分 在集中營的經歷
第二部分 意義療法
追求意義
存在之挫折
意源性神經官能癥
心理-動力
存在之虛無
生命之意義
存在之本質
愛之意義
苦難之意義
次臨床的問題
意義治療的心理劇
超級意義
生命之短暫
作為一項技術的意義療法
集體性神經官能癥
對泛決定論的批評
精神病學的信條
精神病學的重歸人性化
寫在后面的話
后記
第一部分 在集中營的經歷
首先申明,這并不是對某些事實的陳述,而是有關我個人經歷的記錄,同時也是對數以百萬的囚徒經歷過的事件的記錄。這是由一名集中營的幸存者親口講述的故事。故事的焦點不是大家常聽到的有關集中營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難。換句話說,就是想要回答一個問題:集中營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
文中所描述的多數事件并不發生在諸如奧斯維辛這樣著名的大集中營,而是一些小的集中營,事實上死亡大多發生在這些小集中營。本書的主人公不是平日里受人景仰的大英雄、烈士,也不是那些有名的囚頭—_就是獄中充當臨時財產托管人并享有特權的囚犯——或者一些有名的囚徒。本書不是名人的受難記,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為人所知、沒有記錄在案的遇難者所遭受的磨難和死亡。書中講述的正是這些普通的囚徒,他們沒有戴著表明身份和特權的袖箍,卻時常遭到囚頭的輕視。當普通囚徒饑寒交迫時,囚頭們卻衣食無憂。不夸張地說,許多囚頭在集中營的日子甚至要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與看守相比,這些人更為兇狠,在鞭打囚徒時更為殘忍。當然,集中營挑選這一類人也有自己的標準,那就是性格要適合這份工作,而且,一旦這些人沒有遵照指令完成任務,那么他們的職位也會不保。不久,他們就會變得與納粹的看守一樣。人們可以以納粹看守的心理來判斷這些人的心理狀態。
對于沒有經歷過集中營生活的人來說,很容易對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抱有一種錯誤的同情心態。外人對于囚徒之間為了生存的殘酷斗爭一無所知。這是一場為了每天的面包、為了生活、為了朋友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