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醫者仁心/1
軍帳前的喧鬧聲驚動了曾國藩。他急步來到軍帳前,只見被兩個守衛按在地上的張萬春仍扭動著兩條胳膊,艱難地仰起頭喊道:“我不是奸細,我是郎中,我是前來救死扶傷的!”
第二章 高山流水/7
接到曾國藩仙逝的消息,張萬春只默默地流下了兩行清淚,喃喃道:“斯人已乘黃鶴去,世間再無曾大帥。”然后,將曾國藩曾經寫過的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抄錄下來,掛在自己的書房內: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第三章 得遇奇緣/14
“不不不。”張萬春朝他連連擺手,道:“你我今日得遇,也算是奇緣。娃娃呀,切莫悲觀,切莫悲觀呀!”此時,張萬春已下定了決心,打算收張本泰為他的第八大弟子!
第四章 本泰認父/20
他朝張萬春雙膝跪地,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說:“老爹在上,請受孩兒一拜!孩兒一定不辜負老爹對孩兒的一番苦心,一定將您的仁心仁術發揚光大,做一個至善至德的國之大醫!”
第五章 出手不凡/26
我楊某數地為官,不說見多識廣,倒也閱人無數,沒想到少掌柜才年方十六歲,醫道精湛,不讓名流,讓楊某真正見識到什么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哪!
第六章 初到九江/32
初見這么一位玉樹臨風的小哥哥,正值豆蔻年華的楊梅兒已是滿臉嬌羞,但出于禮貌,她也只好紅著臉,來到張本泰面前朝他輕輕一福,輕聲道:“見過哥哥。”……兩個小家伙的表現和神情都裝在楊同春的眼里,同時,心里也升騰起一絲歡喜。他想起了一句古話:千里姻緣一線牽。
第七章 師叔傳道/38
“孩子呀,你可知道,這薄薄的幾片茶葉,為何能給人帶來許多的歡愉,許多的喜愛,許多的奇妙感悟呢?”楊同春說,“它生長在高山上,要經歷幾多的風霜浸染,雨雪侵打,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好不容易熬到春天,在風吹雨打中冒出春芽,又被人采摘下來,要經過晾干、揉搓、殺青、烘焙等許多工序,才制成了茶……得到這小小的一碗茶湯是多么地來之不易啊!”
第八章 靜觀其變/45
管他是紅頂商人還是白衣商人,在張萬春看來,行醫者必守醫德,從商者必遵商道。無論你胡雪巖多么有財有勢,若無端地去欺壓同道,欺行霸市,那你離敗亡也就不遠了。但也正因為張萬春對胡雪巖有所了解,便沒有做出什么過激的對策,只是叮囑劉百川一定要把情況了解清楚,再靜觀事態的發展。
第九章 小題大做/51
司馬松比一般人更了解胡雪巖。自從他得到左宗棠的青睞后,給軍隊提供過大量藥材,有了做藥材生意的經驗后,他一直想開藥鋪……就算沒發生伙計撿藥這檔子事,這藥鋪胡雪巖也是要開起來的。
第十章 殃及池魚/58
這群人打砸完了,才嘻嘻哈哈地走出慶余堂。這時的張萬春強壓心頭怒火,迎了上去說:“各位英雄好漢,小老兒想問一問,你們為什么要砸慶余堂?”
第十一章 以德報怨/64
胡雪巖已是滿臉生愧,說:“老先生,晚輩知愧了!您老可千萬別再打我的臉喲,我現在總算見識了什么才叫德高望重啊!”
第十二章 兩情相悅/70
梅兒回嗔的模樣在張本泰看來十分好看,讓他心里儲滿了蜜意。他想起了師叔說梅兒是個潑辣的姑娘,她這神情、這模樣、這語氣,除動人心、可人意、惹人憐之外,又從哪里看出有半點潑辣呢!
第十三章 傳授真功/77
楊同春分別拿起三把刀片放在手上,將怎樣收刀、怎樣藏刀,如何夾刀、如何下刀、如何引開病人的注意力,對張本泰一一道來。演示完了,便總結道:這套刀法就是四個字的訣竅:“引、藏、快、準”。
第十四章 聲震九江/84
張本泰正在為病人看病,忽然聽見同春堂外響起了敲鑼打鼓聲。接著一群人在一位官員的率領下,將一塊披著紅綢的匾額掛在同春堂的橫梁上,官員伸手將紅綢一拉,赫然露出“張一刀”三個鍍金大字。
第十五章 本泰歸寧/91
張本泰沒有想到,離開江寧、離開老爹三年整,這江寧老街倒沒有一點變化,而老爹爹卻愈見衰老。他真想發出肺腑之力,高喊一聲老爹,可他一張口,喉嚨里卻發不出一絲聲音,都被一種肺腑內的悲愴給堵住了,只有兩行淚水在臉上流淌。
第十六章 說根道源/97
憑人一把蠻力,用竹刀切人參也切得動,如果要切得又快又薄就憑不得蠻力了。這也是老爹派你去九江跟你師叔習武藝、練內力的目的。比如這人參從北方運到南方前都曬干了,有的還要經過九蒸九曬,一般人不說用竹刀切,就是用鋼刀砍,恐怕也要費一番工夫。再比如,如果我有一根一斤重的老黃芪,讓你切成五百片,你能做得到嗎?
第十七章 執掌總堂/103
見張本泰以慶余堂總堂主的身份發話了,陳子如帶頭跪下說:“我等在老掌柜靈前發誓,自今以后,唯少掌柜之命是從。”各分號堂主見陳子如帶頭發誓,便紛紛跪下,同聲道:“我們從今以后,唯少掌柜之命是從。”
第十八章 終成眷屬/111
五月初九日,張本泰實現了對楊梅兒的愛情宣言:駕彩船,騎大馬,抬花轎將楊梅兒迎到了慶余堂中,在高朋滿座的見證下,共拜花燭,喜結良緣。
第十九章 兒女親家/119
見張本泰把話已挑明了,陳子如心中也有了定數。但他卻裝著不高興的樣子說:“丟開我是你義兄這層關系不說,就算是平常百姓之家嫁女兒,也得先有媒妁之言,再有三聘四定。哪有弟媳私下跟人家女兒開句玩笑就算向人家提親的道理。”
第二十章 遇難呈祥/126
不承想,這一趕早就應了“欲速則不達”的古話,就在藥船離開水灣鎮不到兩刻工夫,只聽得船底悶響了幾聲,船家便驚喊起來:“不好,船底漏水了!”見狀,張本泰大叫一聲:“天亡我也!”
第二十一章 君子懷德/132
見張本泰將話說到這個分上,字字見理,句句服人,二姐夫二話不說,朝張本泰雙膝一跪說:“慚愧呀慚愧!”
第二十二章 善惡有報/139
八個月后,從池州傳來消息,自張存興從池州回到江寧后,張本泰的大姐夫便得了傷風,自后時好時歹,在三個月前便臥病不起,醫藥無效,于三日前亡故。
第二十三章 斷指明心/145
隨著艾子“哎喲”一聲,只見一段半寸長的手指滾落在黃芪片中。她切下的所有黃芪片都被她手中流淌出來的鮮血給染紅了!
第二十四章 英雄情結/152
“爺爺原來是個大英雄呢!”張仁海一臉的敬佩,對弟弟張仁山說,“嗯,爺爺不但是大先生,還是大英雄。”張仁山連忙點頭,認同哥哥的看法。“弟弟,我們求爺爺教我們武功好不好?”張仁海對張仁山說。
第二十五章 上海拜師/161
“客氣,客氣。”徐東海說:“今后你若有什么事需我老徐幫忙,盡管開口。”張仁海想了想說:“眼下我就有一事相求,還望徐師傅答應。”“哦,你說說看。”徐東海笑道。“我想做您的徒弟!”張仁海說。
第二十六章 初識曉帆/167
張仁海向徐曉帆招了招手,拿出那只剛買的藍色發卡說:“過來,看哥給你買什么了!”“發卡!”徐曉帆沖過來,一把從張仁海手中接過發卡,驚喜道:“喲,好漂亮的發卡!”
第二十七章 志同道合/174
“現在我還是你的師傅,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成為同志的。”徐東海激動地說。“同志?”張仁海問。“志同道合者,便是同志。”徐東海點著頭說。
第二十八章 西遷九江/181
張本泰說:“那你認為將咱慶余堂總號遷往哪里合適?”“搬遷到九江。”張仁山想都沒想,便脫口而出。“九江!”張本泰說:“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十九章 投身抗日/191
張仁海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們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五十二團取得對日偽作戰重大勝利時,他的愛人卻在一次反擊日寇報復性掃蕩戰中英勇犧牲。
第三十章 負痛受命/197
團長說:“仁海呀,你可是江渭清旅長點名的愛將啊!鑒于你在上海做過地下工作,對上海的情況比較熟悉,組織決定派你去上海建立新的地下交通站,任命你為副團級交通站站長。”
第三十一章 英雄落難/203
一路風餐露宿,忍饑挨餓,奔波十多天,張仁海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好不容易找到了團部的原駐地,部隊又不知去向。情急之下,張仁海終于病倒了。
第三十二章 痛失親人/210
張仁海一句話也沒說,只伸出手來在弟弟張仁山的手背上拍了幾下,仍抬著頭,看著門樓上的孝布,雙眼已被淚水蒙住了。
第三十三章 大醫風范/215
直到這時,張仁山才明白,爺爺是在暗中鼓勵他為中了毒氣的百姓尋找治病的良方。又因他一旦找到了良方,必定會取禍于日本鬼子。爺爺是先對他指明利害關系,再幫他下定尋找良方、救治百姓的決心。
第三十四章 視死如歸/222
就在接近日本軍營時,走在前面的張本泰解開身上的厚褂,迅速將紅綢點燃往胸前塞了進去。富佛伴藏還沒反應過來時,張本泰連同他懷里的那本《中醫外科正宗》已化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球……
第三十五章 智斗丁三/228
騎上自行車,張仁山在漢奸丁三的眼皮底下將屁股一扭,雙腳用力蹬了幾下,自行車向慶余堂東面的八角石方向駛去,留下了幾句唱腔在大中路上回旋:“我坐在城樓觀山景,只聽得城外亂紛紛……”
第三十六章 兄弟同心/235
張仁海指著眼前層巒疊嶂、延綿不盡、被霞光浸染的群山說:“有新四軍的地方就是岷山,有共產黨的地方,就叫金盤頂!”兄弟倆遙望金盤頂的這一天,正是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這一天的早晨,陽光格外燦爛,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