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只是為了升學和就業嗎?能夠始終推動一個人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斷成長的動力是什么呢?這本關于能力和思維培養的精華之作,為讀者揭示了真我成長的6種能力,提供了培養和鍛煉這些能力和思維的方法,并逐一打破傳統觀念和誤區,為迷茫的你點亮一盞明燈。
這本書凝聚了世界40多所名校名企訪談和調研的精髓,從培養人才和招聘人才*前線的權威人群中,獲得這個不斷發展的時代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直接、*干貨的反饋。將能力與思維從根源到表層逐一分析,結構化地揭示成長背后的真諦。
橫跨東西的留學經歷,世界名企的豐富經驗,150多場講座的積累,作者把她二十一年學貫中西、馳騁職場的成長感悟以及上千個中國家庭的咨詢經驗匯聚成這本書的內核,和讀者分享如何實現人生的成長與蛻變。
1997年,我考進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高一成為附中學生會的文藝部部長,舉辦了第一屆轟動全校的原創歌曲大賽。經歷過這樣大型活動的磨礪,那時候的我對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然而,在后來協助學校接待了幾批海外中學學生團的訪問后,我的那份自信受到了沖擊在跨文化的差異面前,我感到局促;在交流和溝通上,我感到青澀;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來自海外學生身上的那種與我不同的、游刃有余的自信。我同時也萌生了對海外學習和文化環境無盡的好奇。
高一結束后,我決定鼓起勇氣真的走出去看一看。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我16歲第一次踏出國門。這一走,就走了整整十二年,先后在日本和美國留學,最后又回到中國。
在全國各地做講座時,我經常被家長和學生們問到的問題是:回顧十二年的海外留學和生活,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是簡歷上點綴的那些名校和名企嗎?我感覺不是。簡歷中的這些亮點都是表象,在身心和血液中蘊藏的力量才是本真。
這些本真的力量在我留學十二年的海外歲月中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成長。那段歲月中有理想和現實的碰撞,有上坡和下坡的磨礪,有人文和旅行的體驗。正是這些不斷聚集的力量,
使我擁有對人生選擇的自由,對挑戰未知的自信,以及在經歷眼淚和汗水的磨礪之后,依舊不失對人生美好的憧憬。它們為我點亮一盞心靈的明燈,讓我主宰人生前行速度的緩急,讓我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方向。
我一直覺得缺少一本給父母和孩子共讀的探索成長究竟為何的書。在求學的過程中, 我們都不同程度地感覺到了,一封大學的錄取信,一封企業的錄用書,都只是短暫的里程碑。如果只是純粹地把它們作為目標,我們就輸了,我們充其量只是一名短跑選手。因為學生時代這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因為這個特殊的國際化時代,是人生中難得的一次正視未來、淬煉自己獲得這些本真力量、成為人生長跑選手的機會。
這是一本探索如何獲得這些本真力量的書。這些本真的力量,我稱之為能力與思維。我對自己的成長歷程做了反思,
遍訪了對人才能力培養的思考和觀察最深入的兩類人群。第一類是中外最頂尖高等學府的招生官和教授們。大學是培養和輸出人才的搖籃,他們在每一個時代都持續思考著歷史和未來對人才的需求有著怎樣的變化、應該設置怎樣的教學體系、配備怎樣的師資力量來培養人才制勝未來的能力。近年來交叉型專業的不斷誕生,就是時代對人才要求轉變的風向標。第二類是創業者、企業高管和人力資源負責人。企業是吸納人才和運用人才的基地,他們在商業的浪潮中不斷改變自己的人才雇傭標準,淘汰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通過調研我發現,
除了技術和研究型崗位之外,企業做應屆畢業生招聘, 越來越不看重特定的專業背景或者學校排名,而是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思維方式。
結合我近二十年的海外留學和職業經歷,在國際教育工作中的踐行,以及對四十多個名校和名企的調研和訪談,我將這些對于年輕一代最重要的本真力量能力劃分成六大核心能力,構成四個有遞進關系的層級。
第一層級:一切能力的根源,包括意志力、好奇心和人文思維
第二層級:跨越時代歷久彌新的人生設計能力
第三層級:思維能力,包括思考辨析能力、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跨專業融合能力
第四層級:包含三大能力,是在前三層能力的基礎上更為表象,并且能夠在后天習得的能力:
跨文化適應力:外語競爭力、學術適應力、生活適應力、制度規則適應力、多元文化適應力
自我管理與他人協作能力: 多任務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就業競爭力
我不僅僅希望能夠幫助廣大父母和學生們理解這些能力的重要性和相互關系,更希望給予大家培養這些能力的有用的方法和借鑒。正確的認知從消除偏見和迷茫開始為什么近半數的中國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人文社科學習是真的沒用嗎?辯論只適合口才好的學生嗎?
創造力應該如何培養?人生的選擇真的是可規劃的嗎?這些問題都是本書在探討不同層級的能力時會涉及的主題。
第一層級是蘊藏在所有能力底層的根源能力,包含了意志力、好奇心和人文思維。之所以稱為底層,是因為它們深藏在人的心靈和頭腦深處,在黑暗中給予我們動力和陽光,牽引著我們其他層級的能力和表象的行為。當我們去看不同領域的專家和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最終觸碰到的都是這些底層的核心能力。在三個底層核心能力中,我們可能對于人文思維這個詞比較陌生,而人文思維又恰恰是中國當代年輕人最迫切需要的,決定了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包含對歷史的尊重,對倫理道德的認知,進而思考自己從何而來以及在當今國際社會和文化中的影響。
第二層級能力是人生設計能力。人生設計這個詞引用了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門同名的課程。迄今為止有一千多名斯坦福學生上過這門課,從中獲得了受益一生的人生設計能力。每一個年輕人走到大學階段的人生之路,都是可預見、可規劃的,但再往前的路應該怎樣選擇,
怎樣前行?如何避免人生選擇的七年之癢?如何面對看似前方無路的迷茫和沮喪?沒有人生設計的思維,我們所有的學習和目標都會變成茫然。
第三層級的能力是關于每個人的思維和知識體系的建構,涉及我們的思考辨析能力, 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和跨專業融合能力。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棵由不同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建構起來的大樹知識體系來源于從課堂或者職場中獲得的專業和行業的學習,而且在當下跨界融合的時代,知識體系之間的邊界變得很模糊,
擁有多個知識體系的融合能力變成必需;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結構性地思考和運用我們的不同知識體系,甚至產生出創新的花火。
每個人大腦中的這棵樹的結構都不同,不同的枝干相互連接,相互影響,決定了哪怕對于同一個事物,每個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洞察和行為。而這些洞察和行為恰恰形成了每個人的差異。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我們經常聽到的思維方式決定人生,就是在指出這棵樹的建構的重要性。
第四層級的能力不同于其他三層能力,是關于人與人之間溝通相處、共同協作時需要的相關能力,也是相對容易通過引導和實踐習得的能力,包含了外語競爭力、學術適應力、生活適應力、制度規則適應力、多元文化適應力、多任務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人生本身就是一個不停地直面和認知不同價值觀的存在,
從而革新自己的價值觀的歷程。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中跟擁有不同價值觀和經歷的人一起生活、學習和工作, 要求我們具備語言溝通、學術適應和團隊協作的能力。而國家地域的不同,
行業的不同, 階層的不同, 會在價值觀差異的基礎上增加更為復雜的維度,
要求我們擁有跨文化的適應力和制度規則的適應力。就業競爭力板塊, 我希望幫助廣大家長和學生早一步了解從學校跨向職場,
學生將需要越過怎樣的鴻溝, 如何注重自身職業素養和操守的培養,在學生時代建構自己的職業經歷, 以及有心地去尋找自己的貴人
與有意識地進行強弱人脈網的搭建。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詩人,印度哲學家泰戈爾1924年在清華做過一場精彩的演講。演講中的文字在九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字字入心,響徹心扉。
我們已經出來,我們不要在墻圈里躲著,我們現在應該在全世界的面前辯護我們的價值,不僅在我們容寵的家長前賣弄能耐,我們必須明證我們存在的理由,我們必須從我們各家獨有的文明里展覽普遍公認的成分。現在我是在中國。我問你們,我也問我自己,
我們有的是什么,有什么東西可以從家里拿出來算是你們給這新時期的敬意。
是的,我們要問自己,有什么東西可以從身上拿出來,算是給我們自己人生的最高敬意。
這,應該是我們真正的人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