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是“民國文學史論”叢書第二輯其中一本。
《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是作者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方法更新的專題思考。它的核心概念是“文史對話”,并將這一對話性的研究稱作“大文學”方法的重要表現(xiàn)。論者結合大量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例證,顯示出“文史對話”。式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文史對話”中,革命與文學、國家與民族、傳媒與文學等重要問題都得以深入展開,魯迅、郭沫若、巴金、老舍等作家的思想追求與情感走向可以得到詳盡的闡釋,并形成新的“大史料”的態(tài)度與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大文學”視野。論者提出的“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在近年引起了學界的熱烈回應,本著作是對這些基本概念與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探討。
在相對平靜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域,最近幾年出現(xiàn)的“民國文學”研究的設想似乎是值得注意的動向,面對這樣一種動向,有人認為是打破某種學術停滯的契機,但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但無論如何,有關民國的話題已經成為我們無法繞開的存在,即使質疑,也有必要理解它生成的理由。
在我看來,借助“民國社會歷史”這一視角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最重要的其實并不是提出了“民國”這一概念,更大的價值是它提示我們,文學的研究必須回到歷史的語境之中。既然中國史已經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古代史與近現(xiàn)代史,又有什么必要獨立出一個“民國史”呢?這當然是為了進一步關注和描述民國特有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情態(tài)。一般說來,古代、近現(xiàn)代,這都是世界通行的普泛性概念,這些概念的意義在于昭示了一種共同的人類歷史進程,其意義自不待言。但是普泛性的概括并不能代替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遭遇和問題,共同的歷史進程之中,依然摻雜千差萬別的“民族史”“區(qū)域史”,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獨特的東方“現(xiàn)代”國家,許多歷史的細節(jié)都不是西方話語體系的“近現(xiàn)代”所能夠涵蓋的,中國的“現(xiàn)代”就集中發(fā)展于“民國”,所以研討“民國”也就是真正落實中國的“現(xiàn)代”歷史是什么。近些年來,民國史研究是中國史學界取得顯著成果的一個領域,可以說,在尊重、回到歷史的取向上,歷史學家已經走在了學術的前列。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開始重視“民國”歷史種種,從根本上講就是得益于歷史學界的啟示。
因為這樣的啟示,我們的文學研究也才開始擺脫了“理論的焦慮”,在新的領域找到了自我充實的可能。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其實一直存在著某種理論的焦慮癥。先是有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繼而又用西方的各種文學理論來框架我們的現(xiàn)象,到頭來發(fā)現(xiàn)它們都難以準確描述現(xiàn)象的豐富和復雜,這才出現(xiàn)了幾乎是眾口一詞的“回到歷史現(xiàn)場”、體察具體歷史情境之類的倡議。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慶,文學博士。曾任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叢刊主編,兼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xiàn)代文藝思潮研究。出版過學術專著《中國現(xiàn)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tǒng)》《為了現(xiàn)代的人生——魯迅閱讀筆記》《日本體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作為方法的民國》等。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人才,2005年全國百篇很好博士論文獲獎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引論:“方法”為什么重要 / 編 文史對話與大文學觀章 文史對話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研究 / 一、從“文學審美”到“文史對話” / 二、兩種不同的文史對話 / 三、文史對話的中國道路與問題意識 / 第二章 “文學本身”、民國文學機制與大文學觀 / 一、“回到文學本身” / 二、民國文學機制的提出 / 三、大文學史觀 / 第三章 文史對話中的“文學”——以《狂人日記》為例 / 一、作為社會歷史文獻與作為文學文字 / 二、在“知識考古”之外的文學寫作 / 三、幽暗人性的探秘與現(xiàn)代主義的形式 / 0第二編 文學與國家、革命章大文學視野與現(xiàn)代“革命文學”研究 / 一、“革命世紀”的文學主題 / 二、多重“革命文化”的存在 / 三、“大文學”與新方法 / 四、問題與對策 / 第二章 重審五四文學運動的“革命”話語 / 一、被質疑的“革命” / 二、“革命”與“復興” / 三、“革命”的多重聲音 / 第三章 被忽略了的現(xiàn)代問題: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的沖突融合 / 一、分裂的國家與民族意識 / 二、構建國家—民族意識研究的新圖景 / 三、歷史事實與歷史態(tài)度 / 第四章 國家與革命——大文學視野下的郭沫若思想轉變 / 一、“政治經濟學”的認同與歧路 / 二、“國家主義”的殊途與同歸 / 三、從舊制度的批判到新國家的皈依 / 第五章 難以回避的尷尬:國家主義時代的民族情懷——陳銓的文學追求及歷史命運 / 一、“自由主義”的民族情懷? / 二、民族關懷和國家理想的纏繞與齟齬 / 三、國家主義:陷阱般的存在 / 第三編 文學的多重文化資源章 中國新詩:多種書寫語言的交融沖突——再審中國新詩的誕生 / 一、晚清“新詩”誕生的多重背景 / 二、“新派詩”與“五四”的嘗試 / 三、問題的堆疊與追求的反復 / 第二章 大眾傳媒與新詩的生成 / 一、現(xiàn)代傳媒與詩歌的載體及功能 / 二、報章雜志對新詩形態(tài)的塑造 / 第三章 魯迅的新語文:如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拿來” / 一、當代語文之爭中的魯迅 / 二、魯迅的語文意識 / 三、魯迅豐富的語文實踐 / 第四章 復興什么,為什么復興?——郭沫若的民族復興思想一瞥 / 一、郭沫若的“復興”思想 / 二、“三代以前”與郭沫若的終極追溯 / 三、文化復興與歷史批判 / 第五章 “農村人進城”與《駱駝祥子》的當代意義 / 一、版本問題:老舍在哪里更自由地敞開了自己? / 二、祥子:農村人進城的故事 / 三、祥子與“革命” / 第四編 文學的體式章 開拓近現(xiàn)代私人日記研究的新領域 / 一、中國私人日記的關注史 / 二、亟待開辟的學術領域 / 三、私人日記研究的思路、方法與可能 / 第二章 《從軍日記》與民國“大文學”寫作 / 一、“不成文學”的《從軍日記》 / 二、《從軍日記》中人生關切 / 三、何謂“日記” / 第三章 舊體詩詞進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問題 / 一、一個持續(xù)爭論的問題 / 二、詩歌史是什么史? / 三、精神史意義上的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 / 第五編 巴金三題章 巴金,反什么“封建”與如何“反封建”——重述《家》到《寒夜》的精神脈絡 / 一、巴金“反封建”的特殊意蘊 / 二、從《家》到《寒夜》:倫理探索的深化 / 三、走向成熟的“反封建” / 第二章 大文學視野下的巴金 / 一、“真”與“無技巧”的爭論 / 二、真:歷史與文學的目標 / 三、“無技巧”的人生意味 / 四、“大文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 第三章 《隨想錄》的“重復“與”嘮叨” / 一、“重復”與“嘮叨” / 二、沉迷性述說與焦慮的紓解 / 三、有意識建構的文學 / 第六編 在“民國”發(fā)現(xiàn)文學史料章 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料的意義與限度 / 一、“史料”與“思想意識” / 二、“學術規(guī)范”與史料的邊界 / 三、文獻史料的“限度”問題 / 第二章 在“民國”發(fā)現(xiàn)史料 / 一、“民國”理念與“史料”問題 / 二、“大文學”需要“大史料” / 第三章 百年中國新文學史料的保存、整理與研究 / 一、新文學史料工作的興起 / 二、民國時期新文學史料工作的特點 / 三、新中國文獻工作的國家制度化 / 四、新時期以來的新文學文獻工作 / 第七編 “民國機制”再辨析章 “五四”的“選邊站”與歷史“機制”問題 / 一、五四時期的社會歷史“機制” / 二、帝國終結之后的幾種機制 / 三、“機制”的效應與人的精神狀況 / 第二章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中的“民國文學”概念 / 一、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淵源深厚的文學學科 / 二、可疑的“現(xiàn)代性” / 三、“民國文學”研究的幾種可能 / 附錄“民國機制”與“大文學”視野——李怡教授訪談/李俊杰 / 重新發(fā)現(xiàn)文學研究的復雜與張力——李怡教授學術訪談錄/教鶴然 / 學術與歷史:我們今天如何閱讀王富仁?——從“大文學”的立場看/李怡 / 參考文獻 /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