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研究方法》是美國大學的通用社會學教材,同時它被譯成多國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聲譽的經典之作二1975年本書初版已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現已出至第11版。
本書討論范圍廣泛,論述嚴密,從社會理論基本范式到學科報告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復雜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本書包含大量圖表和鮮活案例,同時吸納社會研究的最新理論和方法,并附有詳細的參考書目和豐富的網絡鏈接,為師生教學和學者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本書是美國大學的通用社會學教材,是一本具有世界聲譽的經典之作二1975年本書初版已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本書為第11版。 本書討論范圍廣泛,論述嚴密,從社會理論基本范式到學科報告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復雜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必備參考書。全書包括研究概論、研究的建構、觀察的方法、資料分析這四篇內容。
第1篇 研究概論
第1章 人類研究與科學
導言
尋求真實
一般的人類研究
傳統
權威
研究中的錯誤及解決方法
什么是“真正”的真實?
社會科學的基礎
理論而非哲學或信仰
社會規律
總體而非個體
變量語言
社會研究中的一些辯證關系
個案式和通則式解釋模式
歸納與演繹理論
定性與定量資料
抽象研究和應用研究
社會研究的倫理
自愿參與
對研究對象無害
第2章 范工、理論與社會研究
導言
幾種社會科學范式
社會理論的要素
兩種邏輯體系
演繹式理論建構
歸納式理論建構
理論與研究的關聯性
第3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導言
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倫理問題的兩種爭議
社會研究的政治蘊含
第2篇 研究的建構
第4章 研究設計
導言
研究的三個目的
通則式解釋的邏輯
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分析單位
時間維度
如何設計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書
第5章 概念化、操作化與測量
第6章 指標、量表和分類法
第7章 抽樣邏輯
第3篇 觀察的方法
第8章 實驗法
第9章 調查研究
第10章 定性的實地研究
第11章 非介入性研究
第12章 評估研究
第4篇 資料分析
第13章 定性資料分析
第14章 定量資料分析
第15章 詳析模式
第16章 社會統計
第17章 閱讀和撰寫社會研究
附錄
參考文獻
術語表
索引
第1章 人類研究與科學
導言
這是一本關于人類如何了解事物的書——主要是關于如何了解事物,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讓我們從一些已知的事物開始。
你們知道地球是圓的。你們或許也知道月球陰暗的一面相當寒冷。在中國,人們講中文。你們還可能知道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沒有安全措施的性行為可能導致艾滋病。
你們是如何知道的?除非你最近去過月球陰暗的一面或做過維生素C功效的相關研究,否則你是不可能知道這些的。如果稍微思考一下,就會想到是某些人告訴你們的,而且你們信以為真。你們也許在《國家地理雜志》中看到,在中國,人們說中文,而這看起來合情合理,所以也不會質疑。或許物理學或天文學老師告訴你們,甚至從“國家公共廣播” (NPR)得知,月球的陰影部分相當寒冷。
有些知道的事情,顯得非常理所當然。如果我問你們如何知道地球是圓的,你們也許說:“每個人都知道啊!”有很多事情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不過,過去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平的。
很多人們所知道的事情其實是約定俗成的或是信仰,很少是個人的經驗和發現。在某個社會中成長,事實上就是接受周圍人所“知道”的事物的過程。如果你們無法知道同樣的事物,就沒有辦法成為其中的一員。如果你們認真懷疑地球是不是圓的,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你們可能被送進醫院,和質疑同樣事情的人住在一起。
盡管重要的是,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事物取決于我們是否相信他人所說;但我要強調的是,這樣并沒有錯。人類社會就是這樣建構的,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品質。知識的基礎就是約定俗成。因為你們不可能只通過個人的經驗或發現而知道所有的事物,所以你們必須相信別人告訴你們的。因此你們對事物的了解一部分是通過傳統,一部分則是通過所謂的“專家”。當然,我并不是說你們不應該質疑這些被一般承認的知識。我只是提醒你們注意你們和社會就這一方面融洽相處的方式。
不過,我們還有獲得知識的其他方法。與通過約定俗成的方式來了解事物相反,人們也能直接從經驗了解事物——也就是通過觀察來了解事物。如果你們跳迸流經加拿大落基山脈的冰水中,根本就無需他人告訴你們河水是冷的。你第一次踩到荊棘上時,在他人告訴你之前,你就知道會很疼。
當個人的經驗和大家約定俗成的知識發生沖突時,個人的經驗大有可能在眾議之下認輸。 舉一個例子,你們到我家參加宴會,這是上流社會的活動,而且準備了美酒佳肴。你們拿了一塊我送上來的開胃菜,一種油炸面粉裹的東西。你們吃了幾塊,嗯,真好吃,然后又拿了一些。接著,每當我拿著這道菜出現時,我走到哪里,你們就跟到哪里。
終于,你們吃夠了。你們開口問道:“這是什么?能告訴我是怎么做的嗎?”而我則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你們剛剛吃的是油炸面粉裹蟲!”你們的反應強烈,開始反胃,把客廳的地毯吐得一塌糊涂。噢!多么糟糕的待客之道呀!
這個故事的要點是,你們對這道菜的前后兩種感覺都是真實的。基于你們自己的個人經驗,你們喜歡這道菜,當然這是真實的。只是,你們在知道吃的是蟲子以后,就覺得惡心。因為你們和周圍的人都認為:蟲子不適合當食物。小時候,當父母發現你坐在土堆上,嘴里叼著半截蟲時,父母忙著扒開你的嘴,尋找另外半截蟲。從那時起,你就知道吃蟲是這個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行為。
但是在約定俗成之外,吃蟲子到底有什么不對?很可能蟲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低熱量,大小一口剛好,而且容易包裝,是商人最理想的商品。對一些和我們有不同想法的社會,蟲子或許是很高尚的食物。對他們而言,蟲子本身才是美味,裹在外面的油炸面粉反而讓他們覺得倒胃口呢。
也許你們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蟲‘真的’好吃還是‘真的’難吃?”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問題:“你們如何知道什么才是‘真的’?”本書要解答的就是第二個疑難問題。
尋求真實
真實是很詭譎的。也許你們已經懷疑你們所知道的不是“真實”,問題是如何真正知道何者為真?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幾千年。
科學就是在尋求解答過程中所發展出的一種答案。科學既可以切入約定俗成的真實,也可以進入經驗的真實。對于非親身經驗的事情;科學家有很多標準來做評斷,才會把這些事物視為真實。大體而言,一個論點必須有邏輯(109ical)和實證(empirical)兩方面的支持:必須言之成理,必須符合人們對世界的觀察。為何在地球上的科學家接受月球的陰暗面是寒冷的說法?首先,這聽起來有道理,因為月球,的表面溫度來自太陽光的輻射。其次,在月球陰暗面所做的科學測量支持這個論點。所以,科學家接受他們未曾親身經歷的真實——他們接受了約定俗成的真實,不過,他們是在特定的標準下才接受的。
對本書而言,更重要的是科學家有一套如何透過親身經驗來發現真實的方法,即提供了具體研究的方法。認識論(epistemology)是知識的科學;方法論(methodology,認識論的一支)或許可以稱為尋找解答的科學。本書就是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探討,或者說探討社會科學家是如何解答人類社會生活的。
為什么我們需要社會科學來探索社會生活事實?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日常生活中一般的、非科學化的研究。
一般的人類研究
幾乎所有人,甚至其他一些動物,都想要預知他們未來的環境。而且我們愿意用因果和概率(causal and probabilistic)的推理來進行預測。首先,我們通常認為未來的環境多少是由目前的狀況所造成或限定的。我們知道受教育程度會影響未來的收入高低;在礁巖區游泳可能會不幸遇上鯊魚。另一方面,鯊魚也可能學會在礁巖區徘徊,并幸運地碰上不幸的泳客(不管鯊魚是有意還是無意)。其次,人類和其他動物都知道,因果關系本來就牽涉到概率問題:當某些“因”存在時,與這些“因”不存在時比較,更有可能產生某些“果”;不過,這不是絕對的。例如,學生知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用功會取得高分,但并不是每次用功都會考好。我們知道在礁巖區游泳有危險,同時也知道不是每次在礁巖區游泳都那么不幸。在本書中,我們會經常提到因果和概率這兩個概念。你們會發現,科學使它們更為精巧,科學也提供了處理的技巧,這和人類依據本能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我要做的就是使你們已經掌握的技巧更加有用,幫助你們在研究中變得更自覺、更確實也更精細。
在檢視一般的人類研究時,要區分預測和了解。通常,在不了解的狀況下也能做預測——或許你們膝蓋酸痛時你們就能預測要下雨了。即使我們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也會根據預測能力來行動,如有賭客發現,第三跑道的馬在每天的第三輪比賽中總是獲勝,即使不知道理由,它也會始終下那匹馬的注。當然,不了解就預測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別的馬勝出,那么賭客就該賠錢了。
不管人類或其他動物的原始動機是什么,只有預測未來環境的能力才讓他們滿足。只是,對人類而言,對未來的預測常常被放在知識與了解的范圍內。如果你們了解為什么事物之間產生關聯、為什么會產生固定的模式,比起你們只是簡單地記住那些模式來,要預測得更加準確。因此,人類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我們通過觀察和推理來達到這兩個目標。
如前所述,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只有部分是直接通過個人研究或個人經驗,大部分則是來自他人告知的約定俗成的知識。這些約定俗成的真實,既可能幫助也可能阻礙我們自己親手去發掘真實。二手知識的兩個重要來源(傳統和權威)就值得進一步討論。
傳統
我們每個人都繼承了某種文化,而文化有一部分是由根深蒂固的知識所構成的。我們可能從他人那里得知:在春天播種玉米將得到天助、獲得豐收,吃太多糖會造成蛀牙,一個圓的圓周率是22/7,手淫會使人失明。盡管我們可以親身去檢驗這些“真實”,但我們還是直接接受了其中的大部分。因為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事。
在這方面,傳統對人類的研究是有所助益的。接受眾人皆知的事物,可以替我們省下不少親自去研究的時間。知識是累積的,繼承已有的信息和知識體系,正是發展更多知識的起點。我們常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指知識的傳承。
不過,傳統也可能阻礙人類的研究。如果想在人們已知的事物上尋求新的觀點和不同的知識,你們很可能會被貼上傻子的標簽。更有甚者,你們可能根本不想對已知的事物去做不同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