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在給語言學專業研究生開設的“語義學”課程講稿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作者本著理論知識介紹和實例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以及語義學知識介紹的系統性、全面性、實用性和用例的漢語本土化的理念,充分吸收中外語義學文獻精華,精心挑選12個專題進行論述,分別是:語義層次、語義類型、幾種語義學研究方法、語義的系統性、詞義關系、語義與句法結構的關系、歧義及相關現象、語義和認知、預設和蘊含、語義與語境的關系、指稱問題、邏輯和語義。書中所用例子多生動有趣,敘述語言平實,讀來親切、易懂。
本書系作者給語言學專業研究生開設的語義學課程的講稿,經過數次修訂而成。書稿深入淺出,對語義問題作了基本介紹,大致可分為12個專題,分別是:語義層次、語義類型、幾種語義學研究方法、語義的系統性、詞義關系、語義與句法結構的關系、歧義及相關現象、語義和認知、預設和蘊含、語義與語境的關系、指稱問題、邏輯和語義,這些專題基本涵蓋了幾個重要的語義理論。
本書既有對語義學的理論介紹,又有漢語的實際語義問題;既能讓讀者了解到英文語義學著作中的諸多語義學知識,又避免了讀者在結合國外語言實例進行理解時所產生的一些困難。因此,本書有助于讀者對語義學有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認識,同時,用例的本土化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知識點,學以致用。
2015年我要給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學專業研究生開設“語義學”課,本以為備課時不會那么困難,因為此前已出版過幾種語義學著作,如伍謙光先生的《語義學導論》(1988)、徐烈炯先生的《語義學》(1990)、石安石先生的《語義論》(1993)和《語義研究》(1994)、徐志民先生的《歐美語義學導論》(2008),等等;還有譯著利奇的《語義學》(1987)。此外還有多種英文版原著(恕不一一列舉,參閱本書的參考文獻)。瀏覽之后,這些文獻給我的印象是: 或偏向于哲學語義觀的介紹,或偏向于漢語的實際語義問題而缺少必要的理論介紹;從用例上看,有些用漢語寫的語義學著作例子多為英文,有的甚至整本著作都是英文的例子而沒有中文的例子;至于英文原版著作,或由于出版年代,或由于作者理論背景和個人喜好的因素的影響,直接用來作為教學的藍本,也不合適。
我個人對這門課的教學定位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讓學生對語義學所涉及的范圍有個比較全面的、系統的印象;第二,所要講授的語義學知識要實用;第三,舉例要結合漢語實際,用例本土化,這樣才便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我決定在參考諸多語義學著作和相關論文的基礎上自擬教學提綱,于是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一直以為,不管是不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教師,其第一要務是搞好教學,而不是把自己的科研放在首位,教學能應付得過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教學習慣是,無論是哪門課,每次上課的時候,都要對此前的教學內容有或多或少的修訂補充。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甚至可以說是對所在單位負責。就這樣,本書在初稿的基礎上,又做了三次修訂。本想再多上幾輪,再多做些修訂,但一則部分學生和一些聽過我這門課的訪問學者,希望我能早點出版這本書,二則剛好有點出版資助,所以就不揣淺陋,先行出版,以得到更多讀者的指正。
就這本《語義理論和漢語語義問題》而言,我可以說主觀上盡心盡力了,無奈水平有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大家指教!
盧英順
2018年9月于復旦大學
盧英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男,漢族,1962年出生,安徽無為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師從胡裕樹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兼及語匯學等方面。出版專著6部:《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學林出版社,2005)、《現代漢語語匯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韓語版,韓國外國語大學出版社,2013)、《語法、語匯研究10大認識問題》(學林出版社,2014)、《語言學講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認知圖景:理論構建及其運用》(學林出版社,2017)和《語言問題新探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合著、合編著作及教材若干,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第一講 緒論/1
第一節 語義問題是多門學科關注的對象/1
第二節 語義學的研究對象/3
第三節 幾種重要的語義觀/5
一、命名說/6
二、概念說/7
三、行為說/8
四、用法說/10
五、認知說/11
第二講 語義層次/15
第一節 語素義和詞義/15
第二節 短語的意義/23
第三節 句子的意義(單句、復句)/25
第四節 話語的意義/28
第三講 語義類型/31
第一節 幾種語義分類方法/31
第二節 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37
第三節 理性意義和附加意義/41
第四講 幾種語義學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語義成分分析法/45
第二節 格語法分析法/50
第三節 認知分析法/60
第五講 語義的系統性/73
第一節 系統的一般特征及語匯成員之間的特征/73
一、系統的一般特征/73
二、開放系統的特征/74
三、語匯成員之間的特征/75
第二節 不同語義層次內部的相互聯系與制約/76
一、義位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制約/76
二、句法層次語義的相互聯系與制約/80
第三節 語義場理論/81
一、語義場理論的基本觀點/82
二、語義場理論的啟示/85
三、語義場理論的不足/86
四、了解語義系統性的意義/87
第六講 詞義關系/89
第一節 同義關系/90
第二節 近義關系/92
第三節 反義關系/94
第四節 上下義關系/95
第五節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100
第六節 包含關系、排斥關系和交叉關系/103
第七節 詞義的有標記和無標記/104
第七講 語義與句法結構的關系/108
第一節 句法結構的差異對語義的影響/108
第二節 相同句法結構在語義上的差異/110
一、動賓結構與語義的關系/110
二、定中結構與語義的關系/112
三、“名+名”組合與語義的關系/115
第三節 句法結構本身的意義:構式意義/117
第八講 歧義及相關現象/121
第一節 何謂“歧義”/122
第二節 歧義的形成原因/123
第三節 歧義與語義含糊/131
第四節 歧義程度/135
第五節 歧義的消除/137
第六節 歧義研究/139
第九講 語義和認知/141
第一節 默認、原型、凸顯和語義的理解/141
一、默認原則與語義理解/141
二、與原型有關的語義問題/144
三、凸顯與語義理解/150
第二節 鄰近性原則和語義的理解/152
第三節 格式塔原則和語義的理解/157
第十講 預設和蘊含/161
第一節 什么是預設/162
第二節 預設的種類/164
第三節 預設觸發語/167
第四節 預設的運用/170
一、預設和信息獲取/170
二、謹防預設的陷阱/171
三、預設和反駁/172
第五節 預設和蘊含/173
第十一講 語義與語境的關系/177
第一節 語境對詞義的影響/178
第二節 會話含義/179
一、會話合作原則與會話含義/180
二、間接言語行為與會話含義/190
第三節 其他/197
第十二講 指稱問題/200
第一節 關于指稱的幾組概念/201
第二節 漢語名詞性詞語的類別及其指稱性質/207
第三節 句法位置與指稱的關系/212
第四節 指稱與語義理解/214
第十三講 邏輯和語義/220
第一節 句子意義與命題真值/221
第二節 邏輯分類與并列短語的理解/229
第三節 邏輯推理與語義理解/232
第四節 語義矛盾與語義理解/238
第五節 邏輯對語言表達的影響/242
第十四講 結束語/244
參考文獻/249
后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