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又一次告訴我們,有關幸福的事的確很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果不知道本書是英國的大哲學家寫于1930年的,你會覺得這分明是一本針對眼下你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而寫的書。它先是從與你有關的方方面面分析了讓你不快樂的原因,再針對這些原因告訴你快樂的方法,最后從一個很高的高度總結了如何才能成為幸福的人。正像作者在序言里所說的那樣,該書既沒有高深的哲理,也沒有艱澀的學問,只是作者的一些人生感悟。但重要的是,這些感悟都是作者本人的親身體驗,而非個人的揣測和想象,而且寫作的目的,就是讓不快樂的普通人快樂起來并得到幸福。所以說這本書的確很實用。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意味著同一事物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就像盲人摸象。但不管怎樣,完整、真實的大象是存在的,它獨立于每個盲人的想象。真正的幸福也是一樣,不管你怎么想,她都會在那兒。只要方法得當,你就能得到她。這是我的另一個感受。還需要說明的是有關快樂和幸福的譯法問題。英文happy 和happiness 既可以被譯成快樂,又可以被譯成幸福。個人認為,幸福是所有快樂的總和,是最高層次/境界的快樂,也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快樂感;快樂則是一種具體的、說得清的滿足感。基于這種認識,又考慮到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行文要求,所以盡管書名是《幸福之路》,我卻并沒有通篇使用“幸福”這個詞,而是根據上下文來決定該譯為“快樂”還是“幸福”。
譯者序
序 言
上篇 不幸福的原因
第1章 什么會讓人不快樂?
第2章 論拜倫式痛苦
第3章 論競爭
第4章 論煩悶與興奮
第5章 論疲勞
第6章 論嫉妒
第7章 論犯罪感
第8章 論被虐狂
第9章 論輿論恐懼癥
下篇 幸福的原因
第10章 還可以快樂嗎?
第11章 論情趣
第12章 論 愛
第13章 論家庭
第14章 論工作
第15章 論閑情逸致
第16章 論努力與放棄
第17章 幸福的人
成功的政治家們紛紛下臺,原因就是他們逐漸地用自戀行為取代了對公眾的關注和自己的施政方針。只關心自己的人不是令人欽佩的人,人們也不會覺得他令人欽佩。因此,只是認為這個世界應該欽佩他,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興趣的人是不太可能達到他的目的的。即使達到了,他也不能完全快樂,因為完全地以自我為中心并不是人的天性。人為地限制自己的自戀狂剛好與被犯罪感控制了的畏罪狂一樣。原始人可能會因為自己是一個好獵手而驕傲,但他也是很喜歡追逐動物的。過了頭的虛榮心本身就會扼殺掉各種活動帶給人的樂趣,這自然會招致無聊和倦怠。之所以會有虛榮心,往往是因為不自信,根治的辦法就是培養自尊心。只有從一些好的、因對客觀事物產生興趣而引發的活動中才能培養出自尊心。
自大狂和自戀狂是有區別的。自大狂要的是權勢而不是魅力,希望別人怕他而不是愛他。很多瘋子和歷史上大多數偉人都是這類人。熱衷權勢和虛榮心一樣,也是人性中的一大要素,因而是可以讓人接受的,只有在它表現得過分或與不充分的現實感聯系在一起時才會變得可悲。出現這種情況時,人即使不會是既悶悶不樂又愚蠢可笑,也至少會占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自認為是頭戴王冠的瘋子可能是快樂的,但他的這種快樂并不是頭腦清楚的人所羨慕的那種快樂。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是這類瘋子,盡管他擁有實現瘋子的夢想的能力,但他卻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他的夢想會隨著他的成功而膨脹。當他知道自己已經是最偉大的征服者時,便說自己是上帝。可他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呢?他酗酒成性,脾氣暴躁,對女人很冷淡,自稱為上帝,這些都表明他并不快樂。靠犧牲人性中的所有其他要素來培植一種要素是不會帶來最大的滿足感的,將整個世界當做塑造個人顯赫地位的原材料也是如此。不管是神志不清還是神智還算清醒,自大狂們通常是過于屈辱的產物。拿破侖上學時曾在富有的貴族子弟面前感到自慚形穢,因為他是個靠獎學金生活的窮學生。當他允許流亡者回國并看到昔日的同學向他鞠躬時,他感到很滿足。真是快樂之至!而這種滿足感也讓他動了消滅沙皇以獲得同樣的滿足感的念頭,他也因此被送到了圣赫勒拿島。既然沒有人是萬能的,所以完全被熱衷權力所主宰的人遲早都會碰到無法克服的困難。只有通過一些瘋狂的方式才能讓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比如權力足夠大的人就可以將對他指出這一點的人監禁起來或處以極刑。政治角度上的抑制和精神分析角度上的抑制是密切相關的。只要是在通過很明顯的方式來進行精神抑制,就沒有真正的幸福可言。擁有被控制在適當限度之內的權力是可以極大地增加幸福感的,但如果將它視為人生的最終目標就會引發災難。這災難如果不是外部的,就一定是內心的。
顯然,不快樂的心理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卻有一些共同點。典型的不快樂的人都是年輕時被剝奪過一些正常滿足的人,他會因此更看重這類滿足而不是別的,這也就讓他的人生倒向了一邊,他會極為關注這類滿足的實現,反對與之相關的活動。現在這方面又有了新進展并且很普遍,人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徹底地失敗了,所以不再去尋求滿足了,只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忘掉一切。于是他變成了一個醉心“找樂子”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他試圖通過讓自己少些活力去忍受生活。例如,酗酒就是暫時的自殺,它所帶來的快樂都是負面的,暫時中止了不快樂。盡管自戀狂和自大狂可能會用錯誤的方式去找尋快樂,但他們都相信人是可以快樂的。而那些想讓自己極度興奮的人都是一些放棄了希望的人。不管他們采用了哪種方式,除了想忘掉一切之外他們別無所求。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說服他們快樂是值得擁有的。不快樂的人就像失眠的人一樣,常常為自己的不快樂而感到驕傲。這種驕傲可能和丟了尾巴的狐貍的那種驕傲一樣。如果真是這樣,治療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明白如何才能長出一條新尾巴。我相信,如果知道了獲得快樂的方法,很少有人能夠依舊從容不迫地選擇不快樂。我并不否認世上有這樣的人,但他們的數量無足輕重。因此我就假定,讀者都是希望自己快樂而不是不快樂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幫助他們實現這個愿望,但不管怎么說,嘗試一下總是無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