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擊敗中國的西方,起初引起中國人的反思,是他們的器械精良、武力強大。而郭嵩燾的時代特殊性,則在于他指出了中西勝負不僅由于器的良窳,更由于道的得失;中西對抗不僅關乎力量的抗衡,更是文明的競爭。這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始從文明層面認識西方的時代思潮的轉捩點。而通過對郭嵩燾生平與思想的梳理,我們會發現他的獨特眼光不僅從認識、觀察西方中來,更來源于中國人自己內在思路的轉變。郭嵩燾堅持“道”是普適的,力圖消除中西二分的隔閡,去理解西方、理解文明。后世的新舊、中西之爭,恰是他開啟的新思路延續和變異的結果。擬申報后期資助或北京社科。
李欣然,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師從羅志田教授現任教于清華大學歷史學系。主攻方向為中國近代史,聚焦于思想、學術面相。發表了《爭于廟堂的“道器”與“中西”:同治五、六年間的天文算學館爭》、《主客之形:一種看待中西對抗的持續視角》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