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圣經譯叢: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珍藏本)》的目標是,對于傳統經濟學理論核心原則所隱含的內容,《西方經濟學圣經譯叢: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珍藏本)》嘗試比前輩經濟學家表述得更為準確一些。因此,本書的宗旨是優化,而不是重建!段鞣浇洕鷮W圣經譯叢: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珍藏本)》是針對“純理論”所做的研究。之所以這么做,筆者有兩個動機。第一個動機是,面對這個時代泛濫成災且俗不可耐的實用主義趨勢,尤其是美國思想界的這一習性,筆者心中仍葆有這樣的夢想:對于社會問題細致而嚴謹的思考,無論如何總是對人類的福祉裨有助益。第二個動機是,筆者認為,“實用主義”只是一時之興,總會成為過眼云煙。
導言
第一部分 引論
第1章 利潤和不確定性在經濟理論中的地位經濟學作為演繹科學的本質和必要性——與物理學的對比——強調假設的抽象特點的必要性——思維意味著分析以及分析抽象——完全競爭的假設——沒有利潤——完全競爭條件,特別包含完全知識,利潤將通過不確定性加以解釋——本書的計劃
第2章 利潤理論;變化、風險與利潤的關系經濟學文獻對利潤研究的歷史概覽——特別關注動態理論和風險理論——動態理論混淆了變化影響和與變化有關的不確定性產生——風險理論混淆之處:沒有對概率可度量的風險和不可度量的不確定性進行區分——遵循已知規律的變化不會帶來利潤,可度量的風險也不會,因為該風險可以通過保險或某些作用相同的組織消除掉
第二部分 完全競爭
第3章 選擇和交換理論欲望和經濟秩序,經濟秩序是組織欲望滿足行為的機制——欲望之沖突——資源及其用途,用以滿足多重的欲望——效用和效用遞減——簡單選擇;男孩和櫻桃;魯濱遜和魯濱遜經濟;簡單社會條件下的商品生產和交換-一對替代選項進行組合的問題——愉悅和痛苦的相對性——成本是犧牲的替代選項——資源和資源成本的真正意義——對于函數、曲線和平衡關系的表述
第4章 聯合生產和資本化運用多項資源生產多種商品,以及作為結果的組織問題——回報遞減規律,與效用遞減回報相似——生產價值歸屬到資源或成本品,以及作為結果的,配置資源使其達到最大化收益——對生產力理論的批判——從需求和供應角度看生產性服務的價值——將生產要素按“總要素”分類不可能有合理的分類——時間在生產中的作用,時間偏好的謬誤
第5章 沒有不確定性的變化和發展靜態條件和發展形式的內涵——按照傳統三分法將生產要素進行分類的問題——生產性產品供給和需求的變化以及分配份額的變化——向均衡水平發展的問題——所有發展的模式,這些模式是將現在的資源投資于其他方向以獲得未來收益——如果沒有不確定性,各領域的回報率一律相等——與現有事實的矛盾——有別于租金,作為收入特別形式之利息的本質
第6章 完全競爭的次要的前提條件除了沒有不確定性之外,其他完全競爭的必要條件,對這些條件簡短的闡述——在調整中要素的可以分解的程度——“生產力”一詞沒有道德內涵——壟斷;其他一些形式;從經濟性意義上說,壟斷具有生產力——競爭系統演變成壟斷的趨勢,無所不在的死結
……
第三部分 貫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不完全競爭
嚴格地說,我們傾向于將絕大部分的人類動機歸入比賽(game)精神一類。我們給自己設定做什么其實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我們眼前要有目標。我們多少有些隨意地發現目標、設定目標,比如教育充電、撫琴學畫、賺錢生財等。但是,一旦目標確定,就有著毋庸置疑的價值,與個人的生活水乳交融、難分難解。至于具體目標究竟是蠶食競爭者的份額,是射門得分,還是其他什么,這些都純屬偶然。但是,一旦身處局中,此時此刻,實現目標即成生存之意義。更有甚者,不管是比賽,還是人生舞臺,社會都為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當然,也有人崇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居意境。
構成行為科學的基石,必然是行動和持久穩定動機的確定原理。然而,這個基石果真代表了人生的本質嗎?這一點令人懷疑。人們不僅追求欲望的滿足,更向往著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事實上,似乎只有新鮮刺激、出人意表的事情才能引起我們的興趣。人們傾向于以純思維方式來判斷我們行動的本質。對于這種傾向,我們要小心提防。思考即理性,或者至少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這原本就是“思維”一詞的本義所在。邏輯思維是人類控制和利用外部環境的工具。理性思維創造了物質文明的奇跡。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帶來的副作用也逐漸滲入個人的生活之中。筆者妄自揣度,這一侵蝕即便未至巔峰,卻也漸行漸近。隨興而發的成功熱望現在還主導我們的生活。然而,可以預期的是,更為冷靜、更加伊壁鳩魯式的生活態度將會取而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