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上海城區發展歷史的專著。本書選取較具代表性的城隍廟、十六鋪、外灘、江灣、閘北、淮海路、靜安寺、徐家匯、提籃橋等16個城市空間,通過對這些城區空間和文化演變的歷史研究,還原近代上海城市是如何生成、演化與推進的;同時展示各城區的功能、特點與歷史細節,并敘述各個城區既相似又有區別的文化,從而重構上海城市的歷史演變,呈現上海城市復雜斑斕的風貌。通過研究這些城區來認識近代上海的地位、作用和演變,重視對傳統城區的保護工作,同時為當下和未來上海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一些預判的依據。
適讀人群 :中國政治、中國歷史研究者和讀者;黨政機關;圖書館 上海城市化進程中,各城區的街道、古跡、民居的演變,構成了各有特色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見證了城市的生命歷程。在各個城區形成的眾多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城市記憶的重要構成,也是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和城市文明的現實載體。百年之間,上海涌現出一個個不同類型的城區。通過對這些城區空間和文化演變的歷史研究,還原現代上海城市是如何生成、演化與推進的;同時展示各城區的功能、特點與歷史細節,并敘述各個城區既相似又有區別的文化,從而重構上海城市的歷史演變,呈現上海城市極其復雜、極其斑斕的風貌。研究上海諸城區,是因為它們與認識近代上海的地位、作用和演變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重視開展對傳統城區歷史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有效地保留城市的昨天,同時也與怎樣更好地發展城市的明天密切相關。
蘇智良,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導,上海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等。近年主要著作有:《中共建黨與上海社會》(主編)、《左爾格在中國的秘密使命》(主編)、《中國簡史》(主編)、《去大后方——中國抗戰內遷紀實》(合作)等,并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300余篇。
緒論 城市空間、城區與都市變遷
第一編 城隍廟:近代城廂公共空間的形成
第二編 十六鋪:因港成市 因港興市 第三編 外灘:上海的“近代之門” 第四編 楊樹浦:近代工業的搖籃
第五編 吳淞:曲折的兩次開埠
第六編 靜安寺:從廟到城區的演變 第七編 徐家匯:西學東漸的實驗區
第八編 曹家渡:滬西的形成與“變形”
第九編 小沙渡:普羅社區的變遷
第十編 閘北:從“自治模范”到棚戶區
第十一編 提籃橋:近代租界的另類區域
第十二編 淮海路:法租界的上海摩登
第十三編 八仙橋:商街、黑金與幫會 第十四編 江灣:“新”市區的前世今生
第十五編 浦東:城市化的興起與困惑 第十六編 高昌廟:引領上海城市巨變的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