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佛教高僧大德叢書:趙樸初大德文匯》根據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文集》、《趙樸初韻文集》編選而成,是目前趙樸初先生著作最精華的讀本之一。
縱觀中國佛教兩千年,可知國運旺則佛教興;反之,佛教衰則國家弱--此所謂弱非以貨幣計也,何以故?無國家護法,佛教無以立;缺宗教助人明性,國家凝聚欠強。反思清末以來百年之跌宕,豈不然耶?
王志遠,祖籍山東省海陽市盤石鎮佐定山城。1948年農歷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文學博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藝術研究室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客座教授、中國佛學院客座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宗教藝術史》主持人、北京大運智勝景觀規劃設計院院長。擔任紹興會稽山兜率天富景區、上海金山東林寺景區、廣西上林金蓮湖金珂玄雷景區等處的總策劃設計師。
少年時代,書法繪畫分別受教于中央文變館館員書法家彭八百和北京畫院院長國畫家王雪濤。1993年后,為各地著名佛寺題寫楹聯匾額,書法作品被海內外多處收藏,多次發表并收入書法集。曾主辦《中日佛教書畫大展》,《首屆中國宗教書畫巡回展》。以“今世達摩”美名享譽各界,中國藝術家聯盟網列入名家欄目,設立書畫藝術館。
2008-2011年出任中華佛教文化院副主席、《宗風》雜志社社長兼主編、“中華佛教宗風論壇”秘書長、中國書畫禪研究院院長、山東省海陽市沛溪書院院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級研修中心主任。
佛教常識答問
序言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衰滅和復興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
一、佛教的傳入和經典的翻譯
二、佛教各宗派的興起
三、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
四、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五、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
文選
流浪兒童教養問題
關于中國佛教協會發起經過和籌備工作的報告
英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佛教在中國
我們要不愧于先人、不負于時代
中國的佛教
紀念玄奘法師,學習玄奘法師
東行訪問散記
紀念鑒真大師,展望中日人民友誼的光明前途
中日人民友好的豐碑
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
古代中日文化和友誼的偉大傳播者鑒真大師
在玄奘法師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在接受日本佛教大學贈予名譽博士稱號儀式上的講話
《唐代青龍寺——空海之足跡》序言
佛教和中國文化
在中國佛學院本科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抗戰初期的上海難民工作
《俗語佛源》前沿
弘揚佛法,利樂有情
關于宗教工作的若干問題
優秀傳統文化是精神財富
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
《中國歷代僧詩集》序言在中國藏語系佛教研討會上的講話
居安思危,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鞏固和發展中韓日三國佛教“黃金紐帶”關系
詩詞
太虛法師挽詞
杭州訪鳥窠禪師塔
浙東紀行詩五首
慶祝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天童寺雜詩八首
朝中措
普門一念同回響
鷓鴣天
浣溪沙
赴印度過昆明游西山三首
印度紀行咋是二十四首和無文禪師游晉祠詩
和無文禪師
木蘭花慢
云南博物館擔當和尚書和高階瓏仙長老二首
云淡秋空
五臺山雜詠
讀唐人宋金城公主詩,次韻三首
普天樂二首
百字令·謁黃帝陵
憶江南五首
西江月·為成都昭覺寺作
升平樂·重慶訪紅巖村
鸚鵡曲·過巫峽望神女峰
憶江南十四首
悟花
……
1.問: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說過,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圣諦(Cattariariya-saccanl,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ratityasamutpa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2.問:緣起是什么意思?
答:“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系。
3.問:什么是同時的互存關系?
答: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如師生關系:有老師則有學生,有學生則有老師,無老師則不成其為學生,無學生則不成其為老師。這是同時的互相依存的關系。
4.問:什么是異時的互存關系?
答:如種子和芽的關系:因為過去先有了種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為今天有芽生,過去的種子才名叫種子,這是異時的互相依存的關系。從另一方面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在這里,芽和種子的生與滅現象又是同時的互存關系。總之,無論其為同時或異時,一切現象(法)必然是在某種互相依存的關系中存在的,沒有任何一個現象可以說是絕待(絕對)的存在。
5.問:異時的互存關系是否就是因果關系?
答:照佛教的說法,所謂互存關系,都是因果關系。從異時的互存關系來說,種子是因,芽是果,這是異時因果。從同時的互存關系來說,如以老師為主,則老師是因,學生是果;如以學生為主,則學生是因,老師是果,這是同時因果。這當然是簡單地舉例,其實因果關系是極其錯綜復雜的。從這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是這個因會產生另外的果。如某甲,從師生關系看,他是乙的老師;從父子關系看,他是丙的父親;從夫妻關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為因,則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其余一切為因,則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實際上,沒有絕待的因,也就沒有絕待的果。世界就是這樣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連續的因果關系,與空間上無數的互相依存關系組織的無限的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