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第2版)》是人類學學科一本理想的指南,清晰而可信地界定并討論了一些具有持久價值的核心概念,包括:相異性、流言飛語、控制、親屬關系、陰性書寫、人權、家與無家、敘事、暴力等。
每一個關鍵概念的條目都配有相應的交叉參考說明以及詳細的參考書目。《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第2版)》講述了以往和當前以及未來可預見的討論,將人類學置身于一個寬廣而變化的入文視野之中加以審視,汲取和借鑒了其他相關學科的大量資源,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文學批評以及語言學等等。對于學習和教授人類學的人來說,《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第2版)》極好的參考書,亦可為存興趣了解“人類學智慧”的人提供一個問題式的研究性路標。
本書包含60篇左右的論文,每一篇都講述一個重要概念,這些概念是從事當代人類學研究需要掌握的基本工具。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簡明的知識庫,簡要地闡釋職業人類學家可能使用到的眾多主要概念。
這個“闡釋”包括展示人類學家如何以多樣化的方式去理解本學科的關鍵概念和這些方式所經歷的變遷以及未來可預期的變化。本書既是回顧總結性的,也是問題式的,力圖成為一本研究性的指南,為原創性寫作提供一個研究工具。
傳統上發端于北美的文化人類學和發軔于歐洲的社會人類學在本書中被很好地結合起來,體現了全世界大學中人類學教學開始具有越來越多的相似性。
考慮到目前(后現代、反思)紛繁復雜的范疇劃分和存在的對現有權威理論的挑戰,本書將人類學置于一個變化的學科環境——變化中的學科之間的關系、方法論和認識論。本書汲取了大量的學科資源(包括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文學批評以及語言學),從而使人類學置身于一個寬廣的人文視野之中。
一本討論人類學關鍵概念的書是一種開創。目前已經有大量的人類學入門讀物(例如:《社會人類學》(Leach 1982),《他者文化》(Beattie 1964)),也有很多詞典(《人類學詞典》(Barfield 1997),《麥克米蘭人類學詞典(Seymour-Smith 1986)》和百科全書(《社會文化人類學百科全書》(Barnard and Spencer 1996))以及指南手冊(Ingold 1994a),但尚未出現試圖通過關鍵概念從理論性、方法論、分析性和民族志式描述等方面提煉出“人類學智慧”的作品。
……
奈杰爾·拉波特(Nigel Rapport),是圣安德魯斯大學人類學與哲學研究中心的教授,著有許多人類學著作,主要有:《先驗的個體:關于文學和廣義人類學的論文集》(1997),與安東尼·科恩(Anthony p.Cohen)合著的由Roudedge出版的《意識的問題》(1995)。
喬安娜·奧弗林(Joanna Overing),圣安德魯斯大學的教授和人類學系系主任。她出版過很多關于亞馬遜河地區和人類學基本理論的著作,也是《理智與道義》(Roudedge,1985)一書的編者。
前言
1 能動者和能動性
2 相異性
3 自我的人類學
4 身體
5 兒童
6 分類
7 代碼
8 認知
9 常識
10 社區
11 意識
12 矛盾
13 交談
14 大同主義
15 文化
16 控制論
17 話語
18 陰性書寫
19 常人方法論
20 形式與內容
21 性別
22 流言飛語
23 家和無家
24 人權
25 人文主義
26 混雜狀態
27 個體主義
28 個體性
29 互動
30 闡釋
31 反諷
32 親屬關系
33 閾限
34 文學性
35 方法論的折中主義
36 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
37 存在的瞬間
38 遷移
39 神話
40 敘事
41 網絡
42 后現代主義
43 權力
44 定性與定量方法論
45 閱讀
46 鄉村牧歌
47 科學
48 社會
49 國家
50 刻板印象
51 旅游業
52 交易
53 城市化
54 暴力
……
附錄
參考文獻
進一步說,簡言之,在討論語言的個性化問題,以及每個人擁有一個承載不可化約的私人意義的“個人習語”的方式的時候,喬治·斯泰納談到了個體意識獨有的“聯想網絡”(George Steiner,1975: 73)。不同個體正是通過將詞與詞聯想在一起的方式來獲得個體化的意義和記憶的獨特性。拉波特在華耐特的工作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幾個親近的報告人的日常表達上,他發現個人習語或聯想網絡(用語言表達的華萊士的“迷宮之路”或芝華士的“意識語句”)正是個體世界觀的外在表達。
拉波特發現,不同人的日常表達或“說話行為”(Searle,1973)包含一定的系列慣用語,并經常重復。每個人都有大量的詞語環(verbal loops),他們習慣性地將一些詞和短語結合在一起,并經常使用。在不同的互動場景中,或長或短地由個體習慣組合的詞和短語構成的線或環都將清晰地表現出來。
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語問題。拉波特發現,每個詞語環都承載著特定的情緒、幽默或觀點,特定的認同和角色,這些看起來都是說話人假定給特定語言表達的性質。仿佛習慣用語和其表達的過程是一個現象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個體對所選擇的世界的特定觀點,以及與這觀點相吻合的特定認同。
拉波特發現自己能夠將報告人習慣連用的詞語、表達的語言模塊拼湊成越來越長的鏈條,并將詞語匯集成大鏈條,因此他決定將詞語、感覺和觀點的聯想網絡稱為“世界觀”。作為整體(實際上,任何說話行為都不可能以這樣的形式來表達),每個聯想網絡都包含大量的看法,細節豐富,內容廣泛:個體仿佛在認知上周游整個世界。語言組合成的鏈條,更確切地說,被轉變成想法、認同與行為的集合,個體因此經驗地定位于一個各不相同的、自足的世界,其中包含了人、事、價值、規范與約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