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收錄這些幾乎長達二十年的訪談文字?有時候,一些發聲持續了如此長的時間以至于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仍然是戰爭的一部分,或是已經和解。誠然,哲學與對時代的憤怒不可分離,但它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安寧。
哲學不是一種強權。宗教、國家、資本主義、科學、法律、輿論、電視這些都是強權,但哲學不是。哲學內部會有大的戰役(觀念論與實在論,等等),但這些都是歡笑之戰。因為不是強權,哲學不能對那些強權發動戰役,而只能對它們發動一場沒有戰役的戰爭,一場游擊戰。哲學不同強權講話,它沒有什么要說的,也沒有什么要溝通的,它只是在發聲。那些強權不滿足于只是外在的,它們同樣貫穿于我們每一個人,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處于不斷的發聲和與自己的游擊戰之中——這就是哲學的用處。
吉爾·德勒茲,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出生在巴黎,中學畢業后考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從此開始致力于哲學研究。主要學術著作包括《差異與重復》、《反俄狄浦斯》等。如今,德勒茲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哲學家,其影響遍布人文社會科學的各領域。
Ⅰ.從《反俄狄浦斯》到《千高原》 /1
1 致一位嚴厲批評家的信 /3
2 關于《反俄狄浦斯》的訪談/ 17
3 關于《千高原》的訪談/ 33
Ⅱ.電影/ 47
4 關于戈達爾《2×6》的三個問題/ 49
5 關于運動—影像/ 62
6 關于時間—影像/ 77
7 關于想象界的疑問/ 83
8 致塞爾日·達內的信:樂觀主義、悲觀主義和旅行/ 92
Ⅲ. 米歇爾·福柯/ 109
9 劈開事物,劈開字詞/ 111
10 生命作為藝術品/ 126
11 福柯的肖像/ 137
IV.哲學 / 161
12 代言者/ 163
13 關于哲學/ 183
14 關于萊布尼茨/ 213
15 致里達·本·斯馬依亞的信:關于斯賓諾莎/ 224
V.政治 / 227
16 控制與生成/ 229
附言:論控制社會/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