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文化編至論》《什么話?》《隨感錄六十一》《題寄清水安三》《看鏡有感》《燈下漫筆》《為北京女師大學生擬呈教育部文二件》等文章。
《魯迅著作分類全編》共十五卷,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兼研究室主任陳漱渝、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王錫榮、魯博書屋肖振鳴主編。收錄了目前為止全部魯迅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書信、日記、古籍序跋、譯文序跋、科學論著、小說史略專著及經過論證的魯迅佚文。此次修訂,尊重歷史,對原注中帶有評價說明性的內容、帶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釋酌情做了修改和刪節,把客觀作為原則,為讀者提供一套完備的魯迅作品集。
《人之歷史》概述進化論學說的發生、發展及觀點,詳解黑格爾氏種族發生學始末及成就,回顧中國女媧造人說和西方摩西《創世紀》七日造人說,以科學分析法詮解進化論觀點,幫助人們樹立信念,弘揚科學,啟迪民智,鞭撻膚淺。
魯迅 著 陳漱渝 王錫榮 肖振鳴 編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較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的著作主要以雜文、小說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
陳漱渝,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兼研究室主任。著有《魯迅史實求真錄》《假如魯迅活到今天——陳漱渝講魯迅》《本色魯迅》等20余種。
王錫榮,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現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主要著作有《魯迅學發微》《魯迅畫傳》《魯迅生平疑案》《周作人生平疑案》《魯迅的藝術世界》等。
肖振鳴,學者,生于五十年代,就職于北京魯迅博物館。讀書、寫書、編書、藏書、買書、賣書、出書。擅書法。策劃過很多大型展覽。
人之歷史
——德國黑格爾氏種族發生學之一元研究詮解
文化偏至論
致□□□國徽擬圖說明書
關于廢止《教育綱要》的簽注
什么話?
隨感錄六十一 不滿
隨感錄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題寄清水安三
又是“古已有之”
笞二百系笞一百之誤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啟事
為北京女師大學生擬呈教育部文二件
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
我才知道
女校長的男女的夢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記念劉和珍君
空談
如此“討赤”
大衍發微
廈門通信
黃花節的雜感
中山大學開學致語
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
略談香港
談“激烈”
可惡罪
扣絲雜感
再談香港
《丙和甲》按語
《“行路難”》按語
《禁止標點符號》按語
季廉來信按語
《剪報一斑》拾遺
《我也來談談復旦大學》文后附白
“革命軍馬前卒”和“落伍者”
《吾國征俄戰史之一頁》
流氓的變遷
答文藝新聞社問
——日本占領東三省的意義
唐朝的釘梢
答中學生雜志社問
“友邦驚詫”論
水災即“建國”
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
林克多《蘇聯見聞錄》序
我們不再受騙了
聽說夢
論“赴難”和“逃難”
——寄《濤聲》編輯的一封信
學生和玉佛
電的利弊
航空救國三愿
為了忘卻的記念
戰略關系
對于戰爭的祈禱
—讀書心得
聞小林同志之死
“光明所到……”
王道詩話
曲的解放
迎頭經
現代史
《殺錯了人》異議
中國人的生命圈
文章與題目
內外
不負責任的□□車
從盛宣懷說到有理的壓迫
王化
天上地下
談金圣嘆
華德焚書異同論
我談“墮民”
別一個竊火者
晨涼漫記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兒童
九一八
偶成
吃教
雙十懷古
——民國二二年看十九年秋
關于婦女解放
火
搗鬼心傳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女人未必多說謊
《玄武湖怪人》按語
倒提
隔膜
買《小學大全》記
病后雜談
病后雜談之余
——關于“舒憤懣”
“招貼即扯”
中國的科學資料
——新聞記者先生所供給的
“有不為齋”
從幫忙到扯淡
兩種“黃帝子孫”
寫于深夜里
“立此存照”(一)
“立此存照”(二)
“立此存照”(六)
“ 立此存照”(七)
關于許紹棣葉溯中黃萍蓀
文化偏至論
中國既以自尊大昭聞天下,善詆諆者,或謂之頑固;且將抱守殘闕,以底于滅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學之語,則亦引以為愧,翻然思變,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術弗行,掊擊舊物,惟恐不力,曰將以革前繆而圖富強也。間嘗論之:昔者帝軒轅氏之戡蚩尤而定居于華土也,典章文物,于以權輿,有苗裔之繁衍于茲,則更改張皇,益臻美大。其蠢蠢于四方者,胥蕞爾小蠻夷耳,厥種之所創成,無一足為中國法,是故化成發達,咸出于己而無取乎人。降及周秦,西方有希臘羅馬起,藝文思理,燦然可觀,顧以道路之艱,波濤之惡,交通梗塞,未能擇其善者以為師資。洎元明時,雖有一二景教父師,以教理暨歷算質學干中國,而其道非盛。故迄于海禁既開,晳人踵至之頃,中國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屹然出中央而無校讎,則其益自尊大,寶自有而傲睨萬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于理極者矣。雖然,惟無校讎故,則宴安日久,苓落以胎,迫拶不來,上征亦輟,使人苶,使人屯,其極為見善而不思式。有新國林起于西,以其殊異之方術來向,一施吹拂,塊然踣傹,人心始自危,而輇才小慧之徒,于是競言武事。后有學于殊域者,近不知中國之情,遠復不察歐美之實,以所拾塵芥,羅列人前,謂鉤爪鋸牙,為國家首事,又引文明之語,用以自文,征印度波蘭,作之前鑒。夫以力角盈絀者,于文野亦何關?遠之則羅馬之于東西戈爾,邇之則中國之于蒙古女真,此程度之離距為何如,決之不待智者。然其勝負之數,果奈何矣?茍曰是惟往古為然,今則機械其先,非以力取,故勝負所判,即文野之由分也。則曷弗啟人智而開發其性靈,使知罟獲戈矛,不過以御豺虎,而喋喋譽白人肉攫之心,以為極世界之文明者又何耶?且使如其言矣,而舉國猶孱,授之巨兵,奚能勝任,仍有僵死而已矣。嗟夫,夫子蓋以習兵事為生,故不根本之圖,而僅提所學以干天下;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祿之色,固灼然現于外矣!計其次者,乃復有制造商估立憲國會之說。前二者素見重于中國青年間,縱不主張,治之者亦將不可縷數。蓋國若一日存,固足以假力圖富強之名,博志士之譽;即有不幸,宗社為墟,而廣有金資,大能溫飽,即使怙恃既失,或被虐殺如猶太遺黎,然善自退藏,或不至于身受;縱大禍垂及矣,而幸免者非無人,其人又適為己,則能得溫飽又如故也。若夫后二,可無論已。中較善者,或誠痛乎外侮迭來,不可終日,自既荒陋,則不得已,姑拾他人之緒余,思鳩大群以抗御,而又飛揚其性,善能攘擾,見異己者興,必借眾以陵寡,托言眾治,壓制乃尤烈于暴君。此非獨于理至悖也,即緣救國是圖,不惜以個人為供獻,而考索未用,思慮粗疏,茫未識其所以然,輒皈依于眾志,蓋無殊痼疾之人,去藥石攝衛之道弗講,而乞靈于不知之力,拜禱稽首于祝由之門者哉。至尤下而居多數者,乃無過假是空名,遂其私欲,不顧見諸實事,將事權言議,悉歸奔走干進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壟斷之市儈,特以自長營搰,當列其班,況復掩自利之惡名,以福群之令譽,捷徑在目,斯不憚竭蹶以求之耳。嗚呼,古之臨民者,一獨夫也;由今之道,且頓變而為千萬無賴之尤,民不堪命矣,于興國究何與焉。顧若而人者,當其號召張皇,蓋蔑弗托近世文明為后盾,有佛戾其說者起,輒謚之曰野人,謂為辱國害群,罪當甚于流放。第不知彼所謂文明者,將已立準則,慎施去取,指善美而可行諸中國之文明乎,抑成事舊章,咸棄捐不顧,獨指西方文化而為言乎?物質也,眾數也,十九世紀末葉文明之一面或在茲,而論者不以為有當。蓋今所成就,無一不繩前時之遺跡,則文明必日有其遷流,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則文明亦不能無偏至。誠若為今立計,所當稽求既往,相度方來,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夫勢利之念昌狂于中,則是非之辨為之昧,措置張主,輒失其宜,況乎志行污下,將借新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者乎?是故今所謂識時之彥,為按其實,則多數常為盲子,寶赤菽以為玄珠,少數乃為巨奸,垂微餌以冀鯨鯢。即不若是,中心皆中正無瑕玷矣,于是拮據辛苦,展其雄才,漸乃志遂事成,終致彼所謂新文明者,舉而納之中國,而此遷流偏至之物,已陳舊于殊方者,馨香頂禮,吾又何為若是其芒芒哉!是何也?曰物質也,眾數也,其道偏至。根史實而見于西方者不得已,橫取而施之中國則非也。借曰非乎?請循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