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總序
祝學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閔行區承上海縣700年歷史文脈,更有史前“馬橋文化”5000年之歷史淵源和深厚積淀,其前身上海縣的立縣歷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是上海“建置之本”,人們口中的“先有上海縣再有上海市”并非妄語。明清時期的上海縣交通便捷、經濟發達,受松江府城的近距離輻射,經濟、文化、城鎮發展均優于其他地區;在近代城市化進程中,既沒有徹底洋化,也沒有固守不變,從而成為農耕文化、商貿文化與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獨具地域文化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閔行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進程、公共服務等諸多指標均位列上海各區前茅,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紫竹高新區、莘莊工業區引領經濟發展。所以,閔行是上海的工業基地、科創新區,也是當之無愧的經濟強區。同時,閔行集聚了上海交大、華東師大、航天八院、中國商飛等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各文化藝術門類、文化藝術團隊及文化名人遍布全區各地,是上海的人文高地和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區。
閔行區的前世今生,堪稱海派文化的發祥之地。海派本無派,近現代中外名家云集上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城市文明、西方文化藝術交融交流,產生了具有新的藝術特征的城市文化,人們稱之為“海派文化”,涉及書法、繪畫、篆刻、建筑、家具、服飾、陶瓷以及民謠諺語、手工技藝等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等多種門類。尤其是“海派書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藝術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閔行區政協牢記肩負的文化使命,若干年之前,區政協文體委就組織開展了閔行文化資源的調查,據當時調查報告所示,作為閔行區文化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歷史文獻,未能及時系統整理出版,為此提出了相關建議。2017年,區六屆政協工作開局之初,就著手籌劃閔行文史資料的編撰出版工作,由學習和文史委員會負責編制本屆政協文史資料編撰出版工作規劃,定名為《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秉承“以人存書”、“以書存史”、“以史為鑒”的原則,計劃每年編撰出版一輯5冊共五輯25本,分五年完成。從“民藝鄉俗”、“歲月有痕”、“老巷陳香”、“故土之韻”、“百舸爭流”五個方面,集結閔行歷史文化之精粹,以饗眾多閔行和上海讀者。
在編撰的過程中,我們也碰到了很多困難,但有幸于閔行豐厚的歷史和歷代先賢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讓我們充滿底氣;當下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的鼓勵和支持使我們信心倍增。我們熱切期盼得到社會各界持續關注、支持和熱心指導。
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好閔行燦爛的歷史文化,譜寫好未來的美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