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史學方法導論》和《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兩大部分,并附《性命古訓辯證》!妒穼W方法導論》,實際為《史學方法導論:傅斯年史學文輯》,收錄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間有關史學問題研究的十三篇學術文章!睹褡迮c古代中國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國古代史專著,雖為殘稿,但學術地位及學術影響巨大。美籍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評價:“傅斯年先生是一位歷史天才,是無疑的……這篇文章(指《夷夏東西說》)以前,中國古代史毫無系統可言。”《史學方法導論》一書則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學即是史料學”的命題,是這種治史原則的完整體現,當年影響巨大,人稱傅斯年開創了“史料學派”。 此兩種講義為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的必讀經典。
適讀人群 :歷史學者 歷史學愛好者 “史學即是史料學”,一部大學講義稿,當年即影響巨大。幾篇殘稿論文,讓史學界對中國上古史的認識有了系統脈絡。他就是“足以坐上20世紀中國史學大師的寶座”、學貫中西,被譽為學術界“通才”的傅斯年。他曾提出,“我們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本書是一部傅斯年有關史學論著的精粹,是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的必讀之作。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隨著中國發生“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中西封閉的地理、文化格局解體,中西交流日益增多,中國學者開始對西方學術研究方法投入極大的關注。無論是傳統學者的自覺轉型,還是留洋歸來學人用西學治學方法研究探討中國文化,傳統的學術主流研究方法與西方的實證法、詮釋法等交匯,激蕩出不少新思想和新觀念,這種學術方法上的創新,使民國學術面貌為之燦然一新,產生了一個卓然的學者群落。這批民國學人不管是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還是守望知識度人、學術純粹的天空,他們都以自己的思想、人格、學識。、修養,為那個時代建立起了各個學科的新型學術范式。
時代發展到今日,那些當年建立的新型學術范式仍然規定者我們當下的學術研究路徑。無論人們如何標新,如何驕傲,民國學人作為一個整體,像山一樣繞不過去。事實上,他們一直是中國現當代學術的原點所在。
上海書店出版社長期以來致力于傳統文化、文史資料、學術精品的整理和出版,“新原點叢書”本著這一出版傳統,將優秀的民國學人的學術成果不斷介紹給讀者,希望這一舉動能給當代學人的學術研究帶來某種便利。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省聊城人,生于儒學世家。他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師從劉師培、黃侃等國學大師,后到英德留學,回國后一直在教育與研究部門任職。他學識淵博,貫通中西,在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與學校教育等方面均獲得了顯著成就,一生著述頗豐,被譽為學術界的“通才”。他是我國近現代之交,在新舊文化、中西文化碰撞中涌現出的一位著名學者、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史學方法導論 ………………………………………………1
史學方法導論 …………………………………………3
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 …………………………………41
與顧頡剛論古史書 ……………………………………48
《史記》研究 ……………………………………82
戰國子家敘論 ……………………………………95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
——敬告河南人士及他地人士之關心文化學術事業者 ……………………………………140
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
——一個短記 ……………………………………156
考古學的新方法 ……………………………………160
明成祖生母記疑 ……………………………………168
夷夏東西說 ……………………………………179
說“廣陵之曲江” ……………………………………228
誰是《齊物論》之作者 ……………………………………234
誰是《后出師表》之作者 ……………………………………247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249
夷夏東西說 ……………………………………251
姜原 ……………………………………252
姜之世系 ……………………………………252
姜之地望 ……………………………………254
姜姓在西周的事跡 ……………………………………257
姜羌為一字 ……………………………………258
原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部分,1930年5月
周東封與殷遺民 ……………………………………260
原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部分,1934年
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后乃
東遷 …………………………………………………268
〔大東小東的地望和魯、燕、齊的初封地〕…………………………268
周初東向發展之步驟 ……………………………………274
周公之事功 ……………………………………275
原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部分,1930年5月
論所謂五等爵 ……………………………………278
〔五等稱謂的淆亂〕 ……………………………………278
〔公侯伯子男釋字〕 ……………………………………288
〔既非五等,更無五等爵制〕 ……………………………………296
原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部分,1930年5月
附錄 ……………………………………299
一、戰國子家敘論 ……………………………………299
二、性命古訓辨證 ……………………………………300
序 ……………………………………300
引語 ……………………………………302
上卷釋字 ……………………………………306
第一章 提綱 ……………………………………306
第二章 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統計及其字義 …………………………307
第三章 《周誥》中之“性”“命”字 ……………………………………326
第四章 《詩經》中之“性”“命”字 ……………………………………333
第五章 《左傳》《國語》中之“性”“命”字 ……………………………………340
第六章 《論語》中之“性”“命”字 ……………………………………345
第七章 論《告子》言“性”實言生兼論《孟子》一書之“性”字在原本
當作生字 ……………………………………347
第八章 論《茍子》性惡、正名諸篇中之“性”字在原本
當作生字 ……………………………………351
第九章 論《呂氏春秋》中“性”字在原本當作生字 ……………………………………354
第十章 “生”與“性”、“令”與“命”之語言學的關系 ……………………………………356
中卷釋義 ……………………………………364
第一章 周初人之“帝”“天” ……………………………………364
第二章 周初之“天命無常”論 ……………………………………373
第三章 諸子天人論導源 ……………………………………389
第四章 自類別的人性觀至普遍的人性觀 ……………………………………395
第五章 總敘以下數章 ……………………………………399
第六章 春秋時代之矛盾性與孔子 ……………………………………406
第七章 墨子之非命論 ……………………………………413
第八章 孟子之性善論及其性命一貫之見解 ……………………………………421
第九章 荀子之性惡論及其天道觀 ……………………………………430
第十章 本卷結語 ……………………………………438
下卷釋緒 ……………………………………440
第一章 漢代性之二元說 ……………………………………440
第二章 理學之地位……………………………………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