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若干研究專題的合集,主題是天文學如何在中國文明早期形成發展并反過來塑造了中國文明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章是歷史回顧,第四章是方法論的討論。有關早期文明與天文學的具體研究從兩個不同的視角展開:一是對考古遺跡或遺物可能的天文學含義進行闡釋,第二、三、八章分別討論大汶口文化符號、幾個考古遺址、以及牙璋,屬于此視角的研究;二是為中國天文學史上的重要謎題尋找答案,第五、六、七章分別討論天圓地方、日影千里差一寸、以及中國文明早期對于大范圍地理距離的認知,屬于此視角的研究。天文學與中國文明早期關系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扗?詝??嗬?垱?巔?瘕?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二五”規劃項目、國家出版規劃項目
本書是《科技知識創造與傳播研究叢書》中的一種,蘊含著眾多科研人員多年研究成果,體現了作者多年的學術功底與文字表述能力,同時體現了以中國古代科技史為論述出發點的研究范式的轉變,具有一定社會價值與學術意義。
徐鳳先,科學史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天文學史、中國科學通史、科學思想史、天文考古學。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解決了商末周祭系統與王年的關系問題,著有《商末周祭祀譜合歷研究》一書;提出了解決西周金文歷日之間相對關系的方法并解決了若干金文歷日的排譜問題。參加《清史·天文歷法志》的編纂。目前主要從事天文學與早期文明的關系以及早期文明中的科技思想研究。
第一章 中國天文學起源與早期發展:一個多世紀的話題
第一節 關于《尚書·堯典》的研究
第二節 關于二十八宿起源的研究
第三節 干支起源及其與陰陽五行的關系
第四節 關于五星觀測與五行學說的研究
第五節 天文考古學的研究
第六節 中國天文學與其他古文明天文學在起源上的關系
第二章 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之間:從大汶口符號文字到陶寺觀象臺
第一節 大汶口刻畫符號文字
第二節 文獻中的太昊與少昊
第三節 關于大汶口文化屬性的討論
第四節 《尚書·堯典》與中國天文學體系的確立
第五節 陶寺觀象臺與《尚書·堯典》的關系
第六節 陶寺觀象臺與更早的傳統
第七節 大汶口刻畫符號余論
第三章 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之間:長江流域的兩種天文觀測試探
第一節 良渚文化匯觀山祭壇與日出方位觀測
第二節 良渚文化瑤山祭壇與日出方位觀測
第三節 另一種觀測傳統:大火星的觀測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大火星的觀測條件
第四章 流行觀念與史實之辨:從“年”的由來說開
第一節 關于“年”及過年之由來的當代傳說
第二節 古文獻及出土文字材料中的“年”
第三節 “年是一種怪獸”之說的真正由來———臘祭、儺與山臊
第四節 對于“年的由來的傳說”的反思
第五章 方圓之辨:中國天文學史上的謎題之一——“天圓地方”
第一節 若干基本認識問題
第二節 天圓地方的古代文獻記載
第三節 近人對古代天圓地方觀的論定
第四節 對“天圓地方”的再檢視
第五節 從空間認知發展看“天圓地方”觀來源
第六節 關于地方的訛誤
第六章 里寸之間:中國天文學史上的謎題之二——— “日影千里差一寸”
第一節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早期文獻記載
第二節 “千里差一寸”中的“里”與“尺”(“寸”)
第三節 一寸與千里———陶寺與王城崗
第四節 史實的還原
第七章 中國文明早期對于大范圍地理距離的認知
第一節 大地28000—26000 里的文獻記載
第二節 28000—26000 里與中原所在地歐亞大陸東西南北實際距離
第三節 太章豎亥步四極
第四節 “28000—26000 里”與“五服”的契合
第五節 看似巧合、實非巧合
第六節 早期的“四海”
第八章 關于牙璋的一種猜
第一節 牙璋之名
第二節 牙璋的出土地點及分類
第三節 對牙璋用途的已有討論
第四節 筆者對于牙璋用途的猜想
參考文獻
天文學對于中國古代禮制和社會組織的建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等有深刻的影響。中國天文學的起源自古以來就受到天文學家的重視。但是,將中國天文學起源作為文明史研究的問題,是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西方學者對中國古代天文學逐漸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的,隨后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廣泛的探討。
中國天文學起源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這期間一方面是圍繞中國古文獻討論中國天文學中主要問題的起源,另一方面是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歷法和天文觀測等問題。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了對古文獻和甲骨文的研究之外,又吸收了新的考古學成果,引入了天文考古學的方法。
最古老的中國天文學文獻是《尚書·堯典》中有關四仲中星的記載。這段文獻記載了帝堯時代的天文觀測、歷法等問題。因此,對于中國天文學起源研究,《堯典》是最重要的文獻。研究中國天文學起源的學者,無不將目光首先放在《堯典》的有關記載上。此外,中國天文學的其他主要方面,包括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干支的產生和應用等,也是中國天文學起源研究的重要內容。甲骨文中有豐富的天文記錄,又有確定的時代,因此甲骨文中天象和歷法是中國天文學起源研究的另一個議題,筆者之前已有專著討論甲骨文歷法問題,故在此略去此部分。
天圓地方是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必須面對的一種重要觀點。天圓地方中對天的描述是“圓”, “圓”在此不存在解釋上的困難,無論是解釋成《墨子·經上》的“一中同長”還是如《說文解字》解釋成“圜全也”,在解釋“天圓”中都不存在問題。但是“地方”如果理解成大地是方形的,就存在解釋上的困難。“天圓地方”是否指天地的形狀?最早的文獻記載中就是以疑問的形式出現的。另一方面,文獻記載表明,戰國以來確實存在過將“天圓地方”理解成天地形狀的觀念,但是根據前一章分析“年的由來”闡明的原則,戰國時代將“天圓地方”理解成對天地形狀的描述是否就是“天圓地方”產生之初的含義,是一個需要深入分析的問題。
近代以來的天文史學研究和考古學研究把“天圓地方”逐步論證為產生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對天地形狀的描述,仔細分析,這種論證的過程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處,“天圓地方”之說如果產生于新石器時代中期,也不能認定其在當時的含義是指天地的形狀。
“天圓地方是早期人對于天地形狀的認識”這一說法隱含了若干認識上的“偽公理”。要闡明天圓地方是不是最早的對天地形狀的認識,需要先對有關的基本認識進行澄清,然后逐步分析“天圓地方”在歷史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