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將為你開啟幸福《幸福之路》是羅素的一本經典名著,擁有廣泛的讀者。在這本書里,羅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學說,而是把一些經由他自己的經驗和觀察證實過的通情達理的意見歸納起來,制做出一張良方,希望無數對生活感到困惑和郁悶的男男女女,能夠在此找到醫治他們病案的方子,能夠在以后憑著適當的努力變得幸福。
《幸福之路》淺顯易懂,讀起來饒有趣味。正如羅素寫此書的目的,“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眾多男女能夠診斷出自己的癥狀并找出擺脫的方法”。的大門,門外是條布滿鮮花的幸福之路!
國內唯一正版獨家授權。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怎么找得到?大師羅素告訴你!
幸福——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
然而
我為什么不幸福?
是什么讓我不幸福?
我怎么做才能夠幸福?
蕓蕓眾生都在苦苦的尋覓幸福的出路,你的彷徨、困惑、無助、、、羅素都懂。
今天他將為你開啟幸福的大門,門外是條布滿鮮花的幸福之路!
羅素(1872—1970),20世紀最杰出的哲學家之一,同時又是著名的數學家、散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與后來的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不同,他對社會和人生的種種問題都極感興趣,寫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對20世紀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譽為“世紀的智者”。為了表彰他的“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貢獻”,1950年,羅素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序
序 言
上篇 不幸福的原因
第1章 什么會讓人不快樂?
第2章 論拜倫式痛苦
第3章 論競爭
第4章 論煩悶與興奮
第5章 論疲勞
第6章 論嫉妒
第7章 論犯罪感
第8章 論被虐狂
第9章 論輿論恐懼癥
下篇 幸福的原因
第10章 還可以快樂嗎?
第11章 論情趣
第12章 論 愛
第13章 論家庭
第14章 論工作
第15章 論閑情逸致
第16章 論努力與放棄
第17章 幸福的人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就會快樂。我們覺得人類也應該這樣,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至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這樣。如果你自己就不快樂,那么你可能會承認自己不是個例外。而如果你是快樂的,那么請自問一下,你的朋友中有幾個和你一樣?當你對朋友審視了一番后,請學學如何察言觀色,學會善于接受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人的情緒。英國詩人布萊克說過:
在我遇到的每張臉上都有一個標記
那是缺憾的標記
是悲傷的標記
盡管不快樂的形式各式各樣,但你會發現,到處都有不快樂。工作時間站在一條熱鬧的街上,周末時站在一條主干道旁,或在一個晚上參加一個舞會,這時,請將“自我”從腦中拋開,讓周圍的陌生人的性情一個接一個地占據你的思想,你會發現這些不同的群體都有自己的煩惱。在上班族身上,你會看到焦慮、精神過于集中、消化不良,除了為生存而戰外對其他任何事都缺乏興趣,失去了游戲、玩樂的能力,對其同類的存在渾然不覺。在周末的主干道旁,你會看到男人和女人們都很輕松愜意,其中一些人非常富有,他們都在一心一意地找樂子。
所有人都用同樣的速度,也就是用最慢的車速魚貫而行。他們不可能看見前面的路或風景,因為往旁邊看會引發車禍。每輛車上的每個人都將心思放在了如何超過其他的車,可是因為太擁擠,所以他們無法超車。如果他們不這么全神貫注,就像那些不自己開車的人一樣,他們就會流露出難以名狀的厭煩和些許不滿。有時一車黑人會將他們真正的快樂展現出來,但他們古怪的舉動會引起旁人的憤慨,最后還會因交通事故而落到警察手里。享受假日是違法的。
再不就去看看歡度夜晚的人。來的人都打定了主意要高興一番,就好像決心不在牙醫那兒大驚小怪一樣。喝酒和擁吻被公認為必經之路,于是人們會開懷暢飲,盡量不去注意他們的同伴是多么討厭他們。喝到一定程度時,男人們開始哭泣,怨恨自己的卑劣品格是多么不值得母親疼愛。對于他們來說,酒精可以讓他們釋放自己的犯罪意識,這種意識在他們清醒時往往是被理性所抑制的。
這些種種的不快樂,部分源自社會制度,部分源自個人心理。當然了,個人心理在相當程度上是社會制度的產物。以前我曾就如何為了讓人們更快樂而改變社會制度有過著文,內容涉及消滅戰爭、消滅經濟剝削、消滅有關殘忍與懼怕的教育,我并不想在這本書里談。發現一種可以避免戰爭的制度對我們的文明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是不可能發現這種制度的,因為人們是如此的不快樂,以至于相互殺戮似乎并不比沒完沒了地挨日子來得可怕。
如果機械化大生產多少可以對最需要幫助的人有些益處的話,那它當然應該阻止貧困的長期存在。可如果富人本身就很糟糕,那讓每個人都變得富有又有什么用呢?教授殘忍和畏懼是很不好的事,但自己就熱衷于這些的人是不會教授其他東西的。這些考慮讓我們提出一個個人問題:此時此地,身處我們這個有著懷舊情結的社會中的男女們該做些什么才能獲得他們自己的幸福呢?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表面上并不是很痛苦的人。我假定他們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自己有吃有住,身體也夠健康,可以進行日常的物質活動,也不考慮像兒女盡亡或當眾受辱這樣的大災禍。關于這類事情的確有很多話要說,它們也的確是重要的事,但它們與我想說的事不是同一類事。我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個針對日常煩惱的治療方法。文明國家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煩惱,因為沒有明顯的外在原因,所以人們似乎無法逃避它們,它們也因此更讓人難以忍受。
我認為,這種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觀、錯誤的生活習慣所導致的,這些錯誤破壞了人們對還算可以的事物與生俱來的興致與愛好。而無論人類還是動物,其所有的快樂最終都取決于這些事物。這就要看個人的努力了,所以我提議作出一些改變。如果你的運氣還可以,借助這些改變,你就有可能獲得快樂和幸福。
對我所倡導的哲學的最好介紹也許是有關我個人的簡單介紹。我不是生來就快樂的。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贊美詩是:“無聊的塵世裝滿了我的罪孽。”5歲時我曾想,如果我得活到70歲,那我才挨過自己全部生命的1/14,我覺得前面漫長的無聊人生簡直難以忍受。少年時我憎恨人生,總是徘徊在自殺的邊緣,是我想多學一些數學的念頭阻止了我。現在則正好相反,我熱愛生活。幾乎可以這么說,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更熱愛生活了。這部分是因為我發現了什么是我最想要的東西,并且慢慢地得到了不少。還有就是我成功地拋開了一些欲望,如獲得關于這個或那個的確切的知識,將它們看成本來就是無法實現的欲望,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逐漸減少了對自己的過分關注。
像其他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有對自己的過錯、愚蠢和缺點進行反省的習慣,準確地說,我認為自己是個可憐的怪人。漸漸地我學會了不太在乎自己和自己的缺點,開始將自己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如世界形勢、知識的各個分支以及我抱有好感的個人等。不錯,對外部事物的關注也會帶給你各種痛苦:世界可能陷入戰爭,某些知識可能很難獲得,朋友可能會死去。但這類痛苦不會像因厭惡自己而產生的痛苦那樣破壞基本的生活品質。
對外部事物的每一種興趣都可以激發出一些可以全面防止人們產生無聊、倦怠意識的活動,只要這種興趣始終存在。相反,對自我的關注不會引發任何前行的舉動。它可能會讓你記日記,對自己進行心理分析,也許還能讓你成為僧人。但是,除非寺院的清規戒律能讓僧人忘了自己的靈魂,否則他是不會幸福的。而他以為是宗教帶給他的幸福其實靠做一名清潔工就能得到,只要他一直做下去。對那些極度沉迷自我,以至于用任何其他方法都無法挽救的不幸的人來說,對外部事物產生興趣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自我沉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我們可以將畏罪狂、自戀狂和自大狂看做是最為常見的三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