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社會作為信息文明的高級階段,將全方位打破當前現代性基礎上形成的方方面面。在我們勢不可擋地邁向智能化社會的道路上,哲學社會科學的出場可能比技術與資本的出場來得更迫切與重要,它有助于前瞻性地重構一系列當下的戰略方針,在擴大人工智能帶來的恩惠的同時,規避其危害,緩解可能的發展代價,做到防微杜漸。本書針對性地圍繞與人工智能哲學相關的若干主題展開了系統的剖析,代表了各章作者蕞新的研究成果。
智能化社會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社會,是信息文明的高級階段。這個社會將會再一次全方位地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概念框架乃至當前在現代性基礎上形成的方方面面。在我們勢不可擋地邁向智能化的社會道路上,面臨著有必要重構一切的情況下,哲學社會科學的出場,很可能比技術與資本的出場,更迫切,更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前瞻性地重構一系列戰略方針,做到防微杜漸,才能有助于擴大人工智能帶來的恩惠,規避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危害,緩解發展人工智能付出的代價。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本書作者有針對性地圍繞人工智能的哲學基礎及其發展前景、人工智能威脅論的類型、人工智能的風險、人機關系的嬗變、人工智能建模方式的局限性、群體心智和群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價值審度與倫理建構、算法偏見、人工智能體的道德問題,以及作為人工智能基礎條件的大數據帶來的哲學問題,例如對數據挖掘技術與倫理調節、個性化知識的特征及其價值,以及維基百科的知識評價基礎等問題展開了系統的剖析,最后的附錄部分是上海智能化哲學發展報告。這些主題都獨立成篇,并且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成素梅,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分析》雜志常務副主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張帆,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總序/001
序言/001
第一章 人工智能的哲學基礎及其發展前景/001
第二章 人工智能威脅論與心智考古學/025
第三章 哲學視角下的人工智能風險性分析/054
第四章 人機關系的演化與重構/082
第五章 隱喻理論與人工智能建模的對話/109
第六章 群體心智和人工群體智能/133
第七章 走向人工智能的價值審度與倫理構建/154
第八章 人工智能與算法偏見:一種結構性正義的視角/184
第九章 人工智能道德的問題、挑戰與前景/205
第十章 智能、數據挖掘技術與調節/216
第十一章 大數據個性化知識的興起、特征及其價值/250
第十二章 維基百科的知識評價基礎、270
附錄 上海智能化哲學發展報告/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