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性到底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還是具有豐富的歷史、現實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當下,如何正確地理解黨性和堅持黨性?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歷史和現實畫面,深入淺出地闡述黨性的由來與內涵,探討人性、個性、階級性、人民性等與黨性相關范疇,探索在新的形勢下該怎樣堅持黨性和人民性,該怎樣與時俱進地加強黨性修養與黨性錘煉。本書力求將黨性理論講徹底,講透徹,深入人心,是一本關于黨性理論的優秀通俗理論讀物。
《黨性是什么》一書緊緊抓住和圍繞“黨性”這一本質與靈魂,在“面向理論、反省思想,面向現實、反省問題,面向生活、反省黨性,面向黨員、反省修養”的基礎上,在理論、現實和黨性三者的張力關系中,具體回答和闡釋了“究竟什么是黨性”這一重大的本質和靈魂問題。這對做一名有靈魂、有思想、有教養、有黨性的合格黨員,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陳培永,哲學博士,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青年嶺南學者”,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課題2項、省部課題3項,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大眾的語法——國外自治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主體建構學》以及《資本的秘密》《改革的邏輯》等經典悅讀系列叢書10本。
序 言 走進“黨性”
人沒有精神,只留下軀殼或“臭皮囊”,政黨沒有黨性,也就沒有了使其維系一下的精氣神,就只剩下毫無力量、一擊而潰的空架子。
第一章 哲學的黨性
哲學(理論)不能把自己封閉在自說自話中,離開現實社會進行自我假想、自我意淫。它要符合時代要求,代表歷史發展趨勢,代表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的哲學、真正的理論都應該講黨性。
第二章 政黨的黨性
階級性、組織性、先進性是政黨的黨性的三個根本方面,每一屬性都不可或缺,缺少了任何一種,黨性就是不完滿的,就是缺失的。一個政黨,要增強黨性,歸根結底也就是要強化階級意識,維護組織紀律,保持先進性。
第三章 黨員的黨性
“害群之馬 ”的影響不可低估,一顆老鼠屎會壞一鍋湯。要塑造政黨的良好印象,必須注重對黨員個體黨性的要求,注重個別黨員的思想、言論、行動。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黨員違背黨性的現象,可能就會出現千里之堤因蟻穴而潰的局面。黨員的黨性 。
第四章 黨性與人性
看不到黨性與人性的統一面,將兩者對立起來,我們會很容易地把黨性理解為沒有人情味、只講政治原則、空講精神境界的代名詞,而把人性理解為人情、人的本能、欲望的東西,最終要么是會淡化黨性,要么是會貶低人性。
第五章 黨性與個性
正如黨性的對立面不是個性,而是任性一樣,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的對立面也不是自由意志、獨立思想、創新思維,而是沒有畏懼之心、膽大妄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野蠻行徑。
第六章 黨性與階級性
認為新時期就不要講階級性的觀點也是有問題的。我們的觀點應該是鮮明的:把黨性完全等同為階級性是不對的,離開階級性談黨性也是不對的。不能無視階級性這一黨性的基礎,實際上,你不講,階級問題也在那兒,你只是人為地無視,不符合客觀的事實。
第七章 黨性與人民性
黨性和人民性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并不是所有政黨的黨性與人民性都是一致的。如果一個政黨只是代表少數精英人士、少數特權者的利益,它的黨性就必然是與人民性相對立的。只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性,才是與人民性一致的,這與其本質密切相關。
第八章 黨性教育與黨性修養
黨性教育很重要,但真正取得實效并沒有那么容易。正如講黨性的原則容易,講黨性的價值容易,難的是如何保證黨性真正在每個個體言行上體現出來一樣。總有人會懷疑,黨性教育能起到作用嗎?黨性是能教育出來的嗎?黨性教育會不會是注定失敗的教育?
結 語 黨性的行動
黨性不是虛的,而是實的,實實在在的,頗具力量的,它一旦內化到身心中,一旦外化到行動中,于黨和國家是幸事,于黨員個人亦是幸事。
后 記
人沒有精神,只留下軀殼或“臭皮囊”;政黨沒有黨性,也就沒有了使其維系下去的精氣神,就只剩下了毫無力量、一擊而潰的空架子。
有一些詞,我們知道它的分量很重,我們很熟悉,會信手拈來,會脫口而出,但當熟得不能再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實際上忘了追問它到底什么意思!“黨性”,應該就屬于這樣的詞!它在當今中國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理論中,出現的頻率太高了,被談論的場合太多了!黨性原則、黨性修養、黨性覺悟、黨性教育、黨性鍛煉、黨性分析等等,構成了一個關于黨性的詞匯庫,其內容之豐富,意義之重大,恐怕少有人不知道!
但到底什么是黨性呢?它從哪來?它有何內涵和外延?真讓你說出來,也許就沒那么容易了!關于黨性的概念,應有的理論共識并未形成,還處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模糊地使用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同樣談論黨性問題,談論的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可以說,黨性仍然是一個眾所周知卻又鮮有人解的詞匯,是一個我們經常去講卻又很難講清楚的詞匯!
如果認真去分析的話,我們還會發現,在黨性問題上,不僅僅是概念界定不清晰的問題,還有一些現象需要注意,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值得我們警醒:
一是對黨性的泛用和濫用。什么場合都講黨性,什么方面都講黨性。一件小事也講黨性,一個小會也講黨性,一個想法也講黨性,好像上升到黨性的問題,就顯得有水平,有高度,有原則。殊不知,越是重要的詞匯,就越要慎用,講得太多了,不一定會凸顯它重要,反而會把人講煩了,從而把本來一個很好的東西給糟蹋了。
二是黨性過時論、無用論。承認黨性確實在老一輩共產黨人身上有,而且也確實起到過重要作用。但時過境遷,今天是市場經濟時代,再講黨性過時了、沒用了,注定是空話,根本吃不開。追求個性、追求自由已經是公認的價值觀念,講黨性已經不合時宜,只會帶來對個性、自由的壓制,會帶來黨內不民主、社會不民主,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把黨性與自由、民主對立起來,把講黨性等同為反自由、反民主,這種思想傾向危害性極大。
三是對黨性的過度拔高。黨性是高大上的代名詞,講黨性,好像就是要滿臉嚴肅,滿紙大話官話,就是要無視現實生活,不顧物質利益,就是要把人從人間帶到天國,讓人不食人間煙火,變得崇高無比、無比高尚。黨性理論不接地氣,根本不管黨員干部的現實生活狀況,只會硬生生把黨性變成一個沒有現實感、沒有具體所指、只出現在講話和文件中的抽象概念。
四是黨性的兩張皮現象。過度拔高黨性,必然會出現一些人只是口頭上講黨性、實際上自己都不相信更不會去做的現象。個別干部講黨性,其實堅持的是“我只對你說”,只是讓別人聽、讓別人去行動;而聽黨性言論的人實際上也不相信,他們想的是:你講你的,我從來不相信你就有黨性,你也別指望騙我,讓我去增強黨性。如果黨性成了人人都講其重要但人人都不相信的東西,這對于一個政黨來說將是多么大的危險!
無論你承認與否,某些現象可能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某些觀念可能就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或多或少,或長時期或短時期,或曾經出現或正在出現。就此而言,在今天講清楚“什么是黨性”的問題,真正地走進黨性,把握它的實質,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還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
走進黨性并不容易。為什么我們總覺得似懂非懂?總覺得離對它的全面把握有一段距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黨性”不僅是一個政治學概念,還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是政黨的“精神”屬性,是內在于政黨組織實體中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套用馬克思的話說,分析黨性,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
就像人是身體和精神的統一體,政黨也是組織和黨性的統一體,它既有能夠看得見的組織架構,也有看不見的但確實存在著的黨性屬性。我們認識人,很容易看到人的身體,但要真的指出來人的精神在哪里,就沒那么容易;認識政黨也一樣,看到政黨的組織架構容易,但要指出來黨性在哪里,也沒那么容易!
作為政黨精神層面的東西,黨性當然很重要,一個人不能沒有精神,一個政黨也不能沒有精神。正如有首歌曲所唱的那樣,有啥也別有病,沒啥也別沒精神,人有精神老變少,地有精神土生金。人沒有精神,只留下軀殼或“臭皮囊”;政黨沒有黨性,也就沒有了使其維系下去的精氣神,就只剩下了毫無力量、一擊而潰的空架子。
黨性是精神屬性,不代表我們沒辦法把握它。它是抽象的,但也是有具體所指的;它包含的意思是豐富的,但也是
一個人不能沒有精神,一個政黨也不能沒有精神。正如有首歌曲所唱的那樣,有啥也別有病,沒啥也別沒精神,人有精神老變少,地有精神土生金。
可以清晰界定的。在不同的場合,面向不同的主體,黨性有不同的內涵。
翻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文獻,我們會發現它總是圍繞三個主體而言:一個是哲學理論,一個是政黨組織,一個是黨員個體。從哲學的黨性、政黨的黨性、黨員的黨性三個維度著手,厘清黨性與人性、個性、階級性、人民性等相關概念的關系,恰恰能夠讓我們系統地把握黨性的深刻內涵,解答很多的思想困惑。
真正地走進黨性,我們還應該看到,黨性是高大上的、崇高的,也是接地氣的、生活化的。黨性屬于政黨,體現在黨員個體身上,不能脫離于現實生活,不能離開現實利益。黨性必須是基于現實生活的超越,必須是立足物質利益的升華。我們講黨性,要有真實性,要有可信度,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號,不能空講精神層面的崇高,更不能大言不慚地去談無法實現的理想。
理想的豐滿必須回應骨感的現實,我們要杜絕黨性理論走向空對空、理論對理論、精神對精神、理想對理想。令人信服的黨性理論,必須面對我們真實的生活境況,面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本身,面對內心深處的觀念困惑,不無端喊口號,不空講大道理,不刻板談理論,它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文化人。
擺在你面前的這本小書,是這方面的嘗試。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將黨性理論講徹底,深入人心,能夠成為一本讓人信服的關于黨性理論的經典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