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當人類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的時候,農業所面臨的挑戰將是巨大的。盡管20世紀的全球食物生產總量可以滿足全球人口的需求,但是食物安全的泥沼與食物匱乏問題仍然存在。我們知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受雇于農業生產領域的農村人口往往是深受饑餓影響的人群。食物短缺發生的背景有臨時性的或長期性的。災難事件,例如地震、火山噴發或者海嘯,能夠徹底摧毀耕地,但氣候的季節性變化或蟲害的發生則對農業人口發生著持續性的影響,使他們在偶發性的食物供給中斷事件中變得越來越脆弱。與此同時,許多農業勞動力處于落后的生產條件(或者落后的生產工具水平)下,這使得所獲得的食物能量剛好超過他們在工作中所消耗的卡路里。由于全球市場一體化,以及市場對高附加值農作物(例如棉花、咖啡和茶)的重視,許多貧困農業人口不得不為他們的生計與福祉擔憂。這是自遠古時代以來農業人口第一次要面對的問題。
自然界那些漫長的挑戰一直在塑造著農業生活的本質,但是當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新的挑戰出現了。縱觀全球,氣候變化給食物生產總量帶來全面的消極影響,在未來的半個世紀里,有些地區將失去50%100%的農業生產能力。由于工業化社會中的人們正變得逐漸遠離他們的食物源頭,所以那些用來支持農業生產的常識儲備也就隨之降低。城市中的食物消費者追求低價高質,他們不會去感知小規模農業生產者、牧民和漁民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大多數人不愿去投入社會資本以維持一個健康的、生機勃勃的農業領域。
技術現代主義者表達了一種自信: 通過技術創新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以及各種智能化農業生產形式,人類將有能力面對這些挑戰。但是,21世紀的技術創新伴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它們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農藥殘留、地表水的富營養化、食物殘留、養分的消耗、土壤侵蝕、徑流鹽堿化等。可以說,當21世紀的技術(伴隨著交通工具的改進)終結人類大面積饑荒時代的時候,這些技術的副作用也正在使食物消費者對工業化食物生產方式失去信心。
一直以來,人類始終在追問: 我們從食物系統演化中得到了什么,我們希望得到什么?然而,當我們從更深的哲學視角去觀察,不難發現,與人類自身對食物系統的思考能力的衰退相比,技術挑戰顯得蒼白無力。正如我在書中所談到的那樣,過去的哲學家與社會學家與他們的食物系統有著親密的接觸(詳見保羅·B.湯普森教授所著The Spirit of the Soil、The Agrarian Vision)。所以,他們對農業所提供的物質支撐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僅僅是為人類提供了勉強維持生存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直到18世紀的某些時候,事實上所有社會科學都是農業哲學。農業不僅是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生產系統,更是社會政治與文化實踐的結構性要素,并發揮著構型功能。哲學家們認為體制(財產、社團、政府機構)根植于隨食物的社會化生產手段演化而來的日常生活習慣。按照這個觀點,農業是人類實踐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人類實踐受制于并反饋生態系統的生物與非生物功能的發揮。不同的氣候類型和地區需要不同的農耕實踐,由此產生能夠形成地域文化及個性的日常生活節奏。當一個民族人口的大多數涉及農耕行為(或者多數人經常接觸到農業),這個對自然界需求的習慣與適應過程相應地也塑造了社會心理和政治經濟體制。
當人類進入20世紀,農業很少被認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至少在西方社會,農業僅僅被看作工業經濟門類中的一員。就像制造業、醫療衛生、教育和藝術一樣,社會希望農業領域的生產者利用他們所掌控的資源生產出商品來滿足一定的經濟需求。在這些部門的生產中,倫理的和政治的爭論通常圍繞成本和利潤的分配。效率真的導致了消費的增長嗎,還是說它對成本的增長是隱形的、無法解釋的?人們(包括下一代)還要忍受不成比例的成本增加的份額嗎?這些是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問題,它們應當被用來評估工業經濟部門,農業也不例外。然而,倫理學的聚焦視角是抽象的、寬泛的,人們容易忽視獨一無二的農業方面(這幾乎是一種趨勢),這在生活于農耕時代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身上是顯而易見的。
人們通常認為農業僅僅是工業經濟結構中的一個部門,這樣的認知習慣也將農業理解為是游離于自然界之外的,而不是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西方環境倫理學傾向假定農業不是智慧之源,不具備環境保護與維持的范式內涵。農業(像采礦業和制造業一樣)被視為對自然界的主要威脅,當務之急是保護生態過程以及未開墾之地免遭農業活動的影響與毀壞。對農業的這種見解激發了人類對待自然界的一種執拗欲望,那就是增加農業生產效率為大自然留下一片凈土。然而農業社會認識到,就許多方面來說,農業本身就是需要保護的大自然。更準確地講,人們認識到人群所居住的特定地域及氣候都受生態力量的擺布,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農業是人類形成社會、政治實踐的中間物。農業實踐有好有壞,糟糕的農業明顯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實踐形態,它的影響可以貫穿所有社會實踐,也必然會導致社會建構的崩塌。這個借由農業傳達的警示是,農業運行的內在關鍵路徑不同于工業經濟中的其他部門。這在西方環境倫理學中依舊是空白,也是西方社會生活方式的致命弱點。
當然,中國的農業快速發展也到了十字路口。中國的城市和工業化發展欣欣向榮,這些都得到了世代農民的支持,他們自身生活質量的改善卻比較有限。許多年輕一代缺乏追隨農業生活方式的興趣,也并不清楚將由誰來接續中國農業傳統的情感繼承與發展。與此同時,借由中國消費者財富的增長導致的飲食變化預示著中國食物系統的新的需求和變化。一方面,源自西方的工業技術看起來提供了解決方案。工業技術提供了機械設備、化石燃料、基因技術以取代人類勞動,至少在產量上獲得了暫時的增長;另一方面,在西方國家,伴隨著技術而產生的環境問題及分配問題還遠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西方國家似乎缺少意志力和能力去認真地平衡他們食物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因此,中國是一個最合適將當下關于農業食物生產體系和工業食物生產體系之間的爭論帶進更高境界的國度。
我深感榮幸,我的工作為當代中國哲學家所關注,他們正將注意力轉向農業。我相信,為了將其內容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需要對我30多年來在西方食物體系的學術研究做大量注釋與主題重構的工作。我希望中國能夠將自己帶入這場美國難以做到的對話中去。我非常感謝于川博士通過對我的學術成果及農業哲學的研究而選擇發起這個對話。
保羅·B.湯普森
克洛格基金會農業、食物和社區倫理學教授
密歇根州立大學
美國,密歇根州,東蘭辛
2019年4月15日
序
導言
第1章緒論
1.1研究緣起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義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外研究現狀綜述
1.2.2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1.3本書構思
1.3.1理論淵源
1.3.2邏輯進程
1.3.3結構框架
1.4研究的創新之處
1.4.1以人類生存需求(農業)行為為視角
1.4.2生態倫理與人類農業活動的容攝觀念、宗教(文化)、技術、范式、政策
1.4.3生態倫理研究與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相結合
第2章生態價值的異體同構中心建構
2.1價值認知單向度困境及成因
2.1.1生態系統的不穩定性
2.1.2人類思維的單向度進近
2.2生態價值的支撐載體
2.2.1科學(恢復生態學/生態學)作為一門倫理科學
2.2.2功利主義價值存在
2.2.3道德主義(平等主義)價值存在
2.3人類生存行為與自然價值的連接(農業)
2.3.1生存需求(農業)能否維護自然價值
2.3.2生存需求(農業)能否成為哲學
2.3.3生存需求(農業)能否成為生態哲學范式
2.4生存需求(農業)工業化下的價值對話
2.4.1社會分工專業化與效率
2.4.2生態關懷的回歸從人類生存開始
2.5小結
第3章生態(中心)多樣性倫理和生命行為的固有價值
3.1生態倫理的物種邊界能否跨越
3.1.1西方傳統中的物種身份
3.1.2生態(物種身份)的道德邊界
3.2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倫理暗示
3.2.1生態倫理的認知偏離
3.2.2生態倫理實踐的悖論
3.2.3物種多樣性對于人類生存危機的暗示
3.3土地倫理的多樣性體驗
3.3.1利奧波德土地是生態的縮影
3.3.2湯普森土地是生存的超越
3.3.3生態倫理與人類生存行為(農業)
3.4生命行為的固有價值動物倫理
3.4.1動物倫理觀的爭論
3.4.2生命行為的價值界限
3.4.3動物倫理與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化
3.5小結
第4章生存需求(農業行為)與生態倫理的容攝
4.1主流生態倫理對農業行為的排斥
4.1.1對殺蟲劑的排斥
4.1.2對生物技術的排斥
4.1.3對生態倫理理解的影響
4.2對農業行為認知的哲學基礎
4.2.1農業行為的哲學輪廓
4.2.2農業行為的倫理內涵對生態倫理的互補作用
4.2.3農業行為的道德內涵
4.2.4農業行為的功利性(實用主義)是否得當
4.3農業行為是一種聚焦活動
4.3.1對伯格曼技術哲學范式應用的拓展
4.3.2農業行為能否被看作聚焦活動
4.3.3工業化生活對聚焦范式的影響
4.4后現代工業化對農業行為倫理學內涵的吸收
4.4.1農業工業化與器具范式的互相作用
4.4.2餐桌范式的淡出
4.5農業行為的管理功能與生態倫理
4.5.1農業行為的管理屬性
4.5.2農業行為管理屬性的生態基礎
4.5.3農業行為管理功能的缺陷
4.5.4農業行為管理功能與生態倫理進化
4.6小結
第5章生態倫理與現代農業生物技術
5.1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為什么需要生態倫理(哲學)
5.1.1科學技術是生態倫理的進化路徑
5.1.2生態倫理思維對科學技術的主導作用
5.2農業生物技術進化對人類認識的挑戰
5.2.1對生態進化的認知挑戰
5.2.2對語義邏輯的挑戰
5.2.3對感覺的挑戰
5.3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發展陷入兩難困境
5.3.1技術原理解讀困境
5.3.2倫理選擇困境
5.3.3公眾認知困境
5.4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風險的認知與判斷
5.4.1風險可比性的預設
5.4.2風險可比性的認知缺陷及其成因
5.4.3技術標準的選取
5.4.4技術風險的認知歸類
5.5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風險的認知與判斷的哲學(倫理學)分析
5.5.1科學的數據是否導致科學的認知結果
5.5.2認知驅動中理性與感性的博弈
5.5.3認知符合度(倫理邊界問題)
5.6小結
第6章結語
6.1主要結論
6.1.1生態哲學未來的進化趨勢: 生態倫理與自然科學的進一步融合
6.1.2生態倫理思考的新視角: 人類的農業行為
6.1.3現代科學技術的進化趨勢: 科學技術的進化必將伴生于生態倫理的演變
6.2對未來深入研究的展望
6.2.1生態倫理對自然科學研究的主導作用
6.2.2生態倫理思維(觀念)對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貢獻及策略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