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編, 上篇為歷史論, 包括經典著作譯注期、理論體系探討期、當代形態建構期 ; 中篇為范疇論, 包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典型與現實主義研究等 ; 下篇為走向論, 包括走向多元對話思維、走向多重資源整合等內容。
該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分為三編:《上編 歷史論》,全面分析了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經典著作譯注期”、“理論體系探討期”、“當代形態建構期”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和代表性成果;《中編 范疇論》,著力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典型與現實主義”、“人學思想”、“藝術生產論”等核心范疇的形成發展、研究歷史、當代影響;《下編 走向論》,重點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走向多元對話思維”、“走向多重資源整合”、“走向多種方法綜合”的三個主要走向。作者站在歷史、現實、未來的交匯點上,思考歷史具有現代意識,評論現實具有歷史眼光,預測未來具有前瞻思維。該著被同行專家評價為新世紀文學理論本體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研究的標志性成果。
序
緒論 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與反思
第一節 歷史的選擇:中國現代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與接受
一 三途并行向一途獨進
二 三足鼎立到一家稱雄
三 歷史的選擇與選擇中的失誤
第二節 當代的發展:新中國55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進展與現狀
一 經典著作譯注期
二 理論體系探討期
三 當代形態建構期
第三節 價值的追尋: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意義與問題
一 百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傳播與研究的意義
二 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篇 歷史論
第一章 經典著作譯注期(1949—1979)
第一節 繼往開來:50年代至60年代的馬列原著譯注與研究
一 翻譯評注:理論武器的儲備
二 學習研究:思想轉變的歷程
第二節 離經叛道:“”十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之異化
一 從批判武器到斗爭工具: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與“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
二 從對比方法到突出原則: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對比方法與“三突出”、“三陪襯”創作原則
三 從無產者到高大全: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對象論與工農兵英雄人物形象
第一章 經典著作譯注期(1949-1979)
1949年至1979年,中國歷史發展波瀾起伏,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艱難曲折。今天,站在新世紀的橋頭去回顧,從1949年至1979年這30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實質上是翻譯介紹、評論注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30年。30年中,經驗與教訓并存,成功與失敗相伴。然而,對于今天而言,無論是經驗和成功,還是教訓與失敗,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都會給我們以某種啟示。
第一節 繼往開來:50年代至60年代的馬列原著譯注與研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既宣告了舊時代的結束,又標志著新社會的來臨。從此,中國在政治上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在思想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地位,在經濟上進入了大規模的建設運動并取得了偉大成就,在文化上開始了全面的變革活動并帶來了巨大變化。在這一新形勢的激勵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也在迅速地變化著、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