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此書是系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以來的第三代經濟原來學教科書,他不同于馬歇爾經濟原理教科書中將需求分析與對個人專業化決策的分析分割開來。它在系統教授新型古典的經濟學同時,卻也系統的吸收和整合了當代的大部分新的經濟學知識。一本新類型的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作者用一個全新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和超邊際分析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靈魂在一個現代軀體中復活。此書不僅系統地講授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內容,也全面地介紹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容。
此書是自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以來第三代經濟學原理教科書。它不同于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中將需求分析與對個人專業化決策的分析分割開來的方法,也不同于他的邊際分析方法。從分析個人選擇專業方向和專業化水平的決策出發,此書用超邊際分析法分析社會中的分工水平和結構是如何由市場決定的。需求和供給是分工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需求和供給不但是個給定組織結構的資源分配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組織問題。此書也不同于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此書中不再有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分割。由于分工是個網絡問題,當人們選擇分工水平時,市場網絡的規模及總量需求也就決定了。因此,失業、景氣周期等所謂宏觀經濟現象只是分工組織的一些特性。此書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在一個現代軀體中復活。因此,它比新古典經濟學更新,也比新古典經濟學更古。所以,我們稱此書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第一本教科書。
盡管此書有一個完全新穎的結構,但它在系統教授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同時,也系統地吸收和整合了當代的大部分新的經濟學知識。我們在習題中系統地教授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需求供給的邊際分析),并與正文中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相對照。所以,一個沒有學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學也可以從這本教科書中學習到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我們還用專章介紹了新貿易理論(第10章),新內生增長模型(第18章),內生交易費用和產權經濟學模型(第7章),專用來研究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內生交易費用的動態對策模型(序貫均衡模型,第6章)。此書在介紹這些新的經濟理論時,一方面盡量將其整合進新興古典框架,另一方面也不斷將其缺點與新興古典經濟學比較,以克服其缺點。所有這些介紹過程都用具體的數學模型做例子,力圖教會學生求解這些新模型的實質技巧。而對于不熟悉這些新理論的老師,此書也是極好的自學教材。老師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逐章......
楊小凱(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男,原名楊曦光,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華人,原籍中國吉林省,在湖南長沙長大。他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他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包括:《專業化與經濟組織》、《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使他獲得了世界級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楊小凱曾經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2004年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56歲。
導論1
0.1 什么是經濟學1
0.2 經濟學的分析框架4
0.3 新古典經濟學和新興古典經濟學10
0.4 使用此書的方法14
0.5 概念和內容復習16
第1章 偏好和效用22
1.1 經濟學的科學方法22
1.2 消費偏好23
1.3 效用函數25
1.4 預算約束和對多樣化消費的偏好29
1.5 概念和內容復習32
第2章 專業化經濟和分工經濟35
2.1 新古典經濟分析框架和新興古典經濟分析框架35
2.2 專業化經濟38
2.3 分工經濟42
2.4 內生和外生比較利益及生產集合概念45
2.5 概念和內容復習47
第3章 選擇專業方向和專業化程度及分配資源52
3.1 市場競爭與瓦爾拉斯價格機制52
3.2 每個消費者的自利行為53
3.3 需求和供給的超邊際分析63
3.4 供給律67
3.5 概念和內容復習71
第4章 市場是如何協調分工的75
4.1 看不見的手是如何利用分工的網絡效應的75
4.2 市場總需求及兩個角點均衡78
4.3 全部均衡及其比較靜態分析82
4.4 對自由進入的限制和價格控制87
4.5 看不見的手的效率89
4.6 概念和內容復習92
第5章 勞動市場和企業制度96
5.1 什么是企業96
5.2 模型背后的故事98
5.3 迂回生產效果(Economices of Roundaboutness)和企業的出現100
5.4 事前與事后生產函數的差別及專業化經濟和分工經濟的關系108
5.5 企業經濟和科斯定理110
5.6 概念和內容復習111
第6章 討價還價定價模型118
6.1 議價過程、對策行為、機會主義行為和內生交易費用118
6.2 納什議價模型121
6.3 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內生交易費用122
6.4 動態議價過程125
6.5 動態議價對分工的影響130
6.6 爭取從分工得到比別人多的好處的競爭如何產生內生交易費用133
6.7 人們如何用重復對策中的信譽來消除內生交易費用136
6.8 為什么市場可減少內生交易費用137
6.9 有信息不對稱的動態對策141
6.10 動態議價過程中的內生交易費用145
6.11 看不見的手促進信息不對稱和利用它產生的分工經濟的功能155
6.12 概念和內容復習156
第7章 內生交易費用、合約理論和產權經濟學162
7.1 各種內生交易費用模型162
7.2 委托-代理人關系產生的內生交易費用164
7.3 風險厭惡及委托-代理人模型166
7.4 最優所有權結構理論172
7.5 概念和內容復習178
第8章 國內貿易如何發展到國際貿易183
8.1 內生比較利益與內生貿易理論183
8.2 一個新興古典貿易模型185
8.3 最優專業化水平如何確定供求函數187
8.4 最優決策的新興古典比較靜態分析192
8.5 市場上自利行為的交互作用如何確定全社會的分工水平193
8.6 全部均衡的新興古典比較靜態分析195
8.7 內生國際貿易理論200
8.8 概念和內容復習201
第9章 專業商人的出現和貿易結構的意義205
9.1 為什么專業商人能賺錢,生意成功的因素是什么?205
9.2 非對稱模型及內生交易效率206
9.3 看不見的手如何協調分工和利用分工的網絡效應210
9.4 貿易結構215
9.5 均衡的分工網絡規模217
9.6 概念和內容復習220
第10章 傳統的貿易模型224
10.1 李嘉圖貿易模型、規模報酬不變的新古典貿易模型、有規模經濟的新古典貿易模型及新興古典貿易模型之間的差別224
10.2 李嘉圖的外生比較利益模型225
10.3 含不變規模報酬生產條件的新古典貿易模型230
10.4 有規模經濟的新古典貿易模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238
10.5 概念和內容復習246
第11章 勞動分工與新產品的出現250
11.1 同時內生產品種類數和分工水平的方法250
11.2 勞動分工與產品種類數的同時發展251
11.3 用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內生產品種類數的新古典均衡模型256
11.4 概念和內容復習262
第12章 勞動分工、城市化與城鄉差別265
12.1 為什么城市會出現265
12.2 城市和城鄉差別的出現267
12.3 為什么所有交易集中在一個地方進行可以改進交易效率271
12.4 概念和內容復習276
第13章 休閑和勞動供給,資源約束和人口規模對分工的影響278
13.1 休閑與工作的兩難沖突278
13.2 為什么休閑和人均商品消費量隨分工發展而同時增加280
13.3 能源危機或資源短缺造成的危機為什么能促進分工和生產率的發展284
13.4 高人口密度通過減少人均基礎設施費用促進分工發展的作用287
13.5 概念和內容復習291
第14章 產權經濟學與分工理論294
14.1 交易中的不確定性與產權經濟學294
14.2 分工的好處、協調的可靠性和同行競爭的好處難以兼顧的沖突297
14.3 精確界定產權與同行競爭之間的替代性302
14.4 概念和內容復習307
第15章 保險業與分工316
15.1 不確定性、風險厭惡及期望效用316
15.2 一個沒有道德風險的保險和內生分工的模型318
15.3 完全保險和鐵飯碗產生的內生交易費用322
15.4 局部保險促進分工和減少內生交易費用的作用328
15.5 概念和內容復習332
第16章 新機器及相關的新技術如何隨勞動分工演進而出現335
16.1 內生中間產品種類數的方法335
16.2 內生中間產品數和技術進步的模型337
16.3 九個結構中的角點均衡340
16.4 新機器在什么條件下會隨分工演進而出現343
16.5 事后生產函數的變化和新技術的出現344
16.6 概念和內容復習345
第17章 工業化和分工的演進349
17.1 工業化的特點349
17.2 內生生產迂回程度的模型352
17.3 角點均衡和新產業的出現354
17.4 全部均衡和工業化過程357
17.5 工農業收入比重的變化,轉型期的二元結構359
17.6 企業制度隨分工發展而加速復雜化361
17.7 概念和內容復習363
第18章 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型369
18.1 傳統增長模型與新興古典增長模型的差別369
18.2 拉姆齊經濟增長模型370
18.3 產品種類數自發演進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379
18.4 概念和內容復習385
第19章 勞動分工的內生演進和內生經濟增長388
19.1 分工內生演進和外生演進的差別388
19.2 勞動分工與內生比較優勢的動態演進391
19.3 最優人力資本積累速度395
19.4 經濟起飛和大推進工業化402
19.5 不同經濟增長模式405
19.6 經濟發展與結構變化409
19.7 概念和內容復習412
第20章 投資、儲蓄和資本理論416
20.1 新古典儲蓄模型416
20.2 新興古典資本理論420
20.3 新興古典投資模型422
20.4 決策模式序列與市場結構序列423
20.5 投資和借貸決策425
20.6 投資與分工演進的關系428
20.7 投資不一定會改進生產率433
20.8 概念和內容復習435
第21章 組織試驗,人類對組織的知識的演進及分工的自發演進437
21.1 人類對組織的知識如何決定分工水平437
21.2 一個內生迂回生產鏈條長度與分工水平的靜態模型440
21.3 動態決策與新信息不斷增加的交互作用443
21.4 瓦爾拉斯序貫均衡,組織信息和分工的同時演進447
21.5 概念和內容復習457
第22章 交易的分層金字塔結構和分工的發展460
22.1 分層金字塔組織理論460
22.2 一個單向集權分層模型462
22.3 分權的分層交易網絡與分工464
22.4 專業批發和零售商人可能出現的模型465
22.5 可變分工水平與層次數466
22.6 角點均衡、全部均衡及其比較靜態分析469
22.7 城市分層金字塔結構472
22.8 最優城市結構層次數與分工水平474
22.9 概念和內容復習479
第23章 貨幣的出現與分工演進的關系485
23.1 新興古典貨幣理論485
23.2 模型的設定489
23.3 可能的市場結構和角點均衡491
23.4 全部均衡和貨幣的出現496
23.5 概念和內容復習503
第24章 新興古典景氣循環和失業理論506
24.1 重新思考宏觀經濟學506
24.2 景氣循環、失業、長期經濟增長與耐用商品生產中分工的關系512
24.3 同時內生長期經濟增長,長期有效率的規律性景氣循環,周期性失業和生產耐用商品中的分工水平515
24.4 全部均衡的景氣循環及失業結構522
24.5 與其他景氣循環和失業模型的比較524
24.6 中國的改革周期和景氣周期527
24.7 概念和內容復習529
第25章 經驗性實證研究534
25.1 純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經驗性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系534
25.2 以新興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用中國數據做的一個經驗研究536
25.3 量度分工程度538
25.4 量化界定產權效率540
25.5 主要計量經濟學結果557
25.6 如何利用經驗研究的結果做政策分析及商業分析558
25.7 概念和內容復習558
參考文獻561
中英文對照585
附錄:習題集596
第1章 偏好和效用598
第2章 專業化經濟和分工經濟601
第3章 選擇專業方向和專業化程度及分配資源609
第4章 市場是如何協調分工的613
第5章 勞動市場和企業制度618
第6章 通過討價還價來定價628
第7章 內生交易費用、合約理論和產權經濟學640
第8章 國內貿易如何發展到國際貿易648
第9章 專業商人的出現和貿易結構的意義653
第10章 傳統的貿易模型656
第11章 勞動分工與新產品的出現669
第12章 勞動分工、城市化與城鄉差別675
第13章 休閑、勞動供給、資源約束和人口規模對分工的影響677
第14章 產權經濟學與分工理論688
第15章 保險業與分工694
第16章 新機器及相關的新技術如何隨勞動分工演進而出現697
第17章 工業化和分工的演進698
第18章 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型704
第19章 勞動分工的內生演進和內生經濟增長710
第20章 投資、儲蓄和資本理論724
第21章 組織試驗、人類對組織的知識的演進及分工的自發演進726
第22章 交易的分層金字塔結構和分工的發展731
第23章 貨幣的出現與分工演進的關系733
第24章 新興古典景氣循環和失業理論738
第25章 經驗性實證研究745
數學附錄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