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立足并融入中國文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本書將以中國中古時期的歷史為中心,考察佛教與中國社會的雙向互動——即佛教的中國本土化和中國社會的佛教化過程。本文不擬對學理佛教作思想史的梳理,重心在于考察作為信仰的佛教是如何進行調整以適應中國本土文化,走向世俗社會,并對民眾心理、社會生活習俗產生影響的。本書是把佛教當成一種文化和社會現象來研究,所以更多地采用宗教社會學的方法。本文力圖證明,唐宋之際的佛教轉型絕非偶然,宋代以后興起的民俗佛教是晉唐時期佛教信仰民眾化的必然結果。
石剛,哲學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佛教、文化傳播。石剛,哲學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佛教、文化傳播。
緒論
第一章神異與佛教初傳:“神僧”群體研究(上)
第一節“異僧”與神異現象
第二節“異僧”群體的產生根源
第三節神異現象與早期佛教傳播
余論
第二章“狂僧”與化導世俗:“神僧”群體研究(下)
第一節“狂僧”群體的出現及演變
第二節“狂僧”群體的特征
第三節“狂僧”群體出現的意義
余論
第三章醫術與佛教傳播:中古時期的僧醫
第一節僧人行醫方式再考察
第二節僧人行醫與佛教的本土化
余論
第四章高僧預言下的歷史:佛教的占相、讖言
第一節僧人占相與佛教的本土化
第二節佛教讖言與中國社會
余論
第五章宗教狂熱的背后:中土佛教徒的焚身供養現象
第一節中土佛教徒的焚身供養行為及特點
第二節焚身供養引發的爭議及衰微
余論
第六章從“歲三月六齋”到“歲三月十齋”:佛教的齋月和齋日
第一節佛教的齋月和齋日及在中土的流行
第二節佛教齋月和齋日的演變及引發的爭論
第三節佛教齋月和齋日在佛教本土化中的意義與作用
余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