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飛速發展,萬物互聯化、數據泛在化的大趨勢日益明顯,如何采集、分析、利用好這些海量數據,已成為國家、地區、機構和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全新歷史階段。本書試圖從數字中國建設的發展現狀、歷史邏輯、理論框架、定量測算四個方面入手,系統論述數字中國建設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
前 言
數字中國建設,濫觴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的數字地球戰略,發軔于21世紀初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的數字福建實踐探索,成形于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信息化領域做出的系列戰略擘畫,有著深厚的政策背景和實踐基礎。二十余年間,我國各級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對于數字中國建設的意義經過充分討論,形成了高度共識,但對于數字中國的理論內涵和發展路徑依然存在認識不清甚至誤解和爭議等問題。本書試圖從數字中國建設的發展現狀、歷史邏輯、理論框架、定量測算四個方面入手,系統論述數字中國建設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
建設數字中國,應當堅持大歷史觀視角,從當前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催生經濟社會大變革的歷史背景出發,理解數字中國建設的技術經濟演進邏輯。通過對近代以來信息技術演進及其對經濟社會轉型影響的歷史回顧,本書提出近代以來信息技術演進的三大基本規律,即形式-內容交替演進律、吸納-融合螺旋上升律和技術-服務共振共生律。數字地球和數字中國的建設,是近代以來信息技術經歷以電報電話為代表的第一代信息技術、以集成電路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代信息技術,進入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代信息技術歷史進程中,技術創新與服務創新相互促進,產生偉大技術經濟共振效應的產物。第四代信息技術以數據采集、傳輸、計算、分析為核心,提供一種消弭不同行為空間區域和活動領域的間隙、滿足人類時空一體化信息需求的運算能力,使人類進入了全球性的動態結盟、泛在交流和分布智能時代,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將從目前以層級結構為主的系統模式向以松散結盟和動態演變為特征的生態模式轉變,這將給當前的社會結構帶來顛覆性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中國建設的全面推進,根植于第四代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模式和企業生產模式產生的革命式變革,有其技術經濟演進的歷史必然性。
建設數字中國,應當超越信息化建設本身,從推動生......
于施洋,現任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主任(正局級),兼任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改革委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執行副主任等職。畢業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師從汪玉凱教授,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從事規劃方法研究。現主要從事大數據與政府管理創新、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上百項,參與過十余項國家級信息化和大數據相關規劃和政策出臺的研究工作。擔任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主講《互聯網數據分析》。主持編寫并出版《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6-2018)》、《大數據看改革開放新時代》等多部大數據研究報告,出版專著《電子政務績效管理》、《電子政務頂層設計》、《政府網站分析與優化》、《領導干部互聯網知識讀本》。
王建冬,男,博士、副研究員,現任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規劃與應用處處長,兼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大數據中心主任助理、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秘書長、國家生態大數據研究院副秘書長,擔任工信部數據中心聯盟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化分會專家委員。主要從事大數據分析、知識圖譜分析、互聯網用戶行為挖掘等研究,出版專著數部,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問題軟科學研究項目大數據與重大政策評估研究、國辦公開辦委托項目國務院重大輿情事件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一批重點項目,主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國家發改委、首都之窗等十余家省部級政府網站數據分析與改版規劃設計工作,參與了多部國家級政策文件和規劃的編制起草工作。
郭鑫 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研究方向為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
第一篇 基礎篇
第一章 數字中國建設的背景和現狀3
第一節 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進入全面加速期3
第二節 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數字化戰略啟示5
第三節 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礎不斷夯實9
第四節 數字中國建設的瓶頸問題亟待突破13
第二章 數字中國發展歷程回顧17
第一節 萌芽起步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0年)17
第二節 示范探索階段(2001~2015年)20
第三節 全面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23
第二篇 演進篇
第三章 信息技術及其演進的經濟學思考31
第一節 信息技術的概念界定31
第二節 信息技術演進的研究路徑35
第三節 信息技術演進的經濟學影響37
第四章 服務規模經濟:第一代信息技術及其影響40
第一節 第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40
第二節 第一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42
第五章 應對海量信息:第二代信息技術及其影響46
第一節 第二代信息技術的興起46
第二節 第二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48
第六章 網絡創造價值:第三代信息技術及其影響50
第一節 第三代信息技術的興起50
第二節 第三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53
第七章 邁向數字地球:第四代信息技術及其影響55
第一節 第四代信息技術的興起55
第二節 第四代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61
第三節 數字地球:第四代信息技術驅動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走向70
第八章 近代以來信息技術演進的基本規律72
第一節 技術-服務共振共生律72
第二節 形式-內容交替演進律75
第三節 吸納-融合螺旋上升律76
第三篇 框架篇
第九章 圍繞一個定位:迎接信息化發展新階段81
第一節 數字立國:維護全球數字化轉型新時代的國家主權81
第二節 數字強國:構建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發展的國家大腦82
第三節 數字治國:打造融合、泛在、智慧的數字化治理中樞83
第十章 緊扣兩類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85
第一節 以數字中國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85
第二節 以數字中國建設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88
第十一章 推進三個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92
第一節 采存傳治用管一體化技術融合92
第二節 政產學研金用一體化業務融合94
第三節 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數據融合98
第十二章 打造四類能力:共享匯聚、數據開放、技術創新和基礎支撐102
第一節 共享匯聚能力102
第二節 數據開放能力105
第三節 技術創新能力110
第四節 基礎支撐能力112
第十三章 支撐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114
第一節 支撐數字經濟發展114
第二節 支撐數字治理創新116
第三節 支撐數字文化培育117
第四節 支撐智慧社會建設118
第五節 支撐數字生態文明119
第四篇 指數篇
第十四章 研究思路與技術方法123
第一節 研究目標123
第二節 研究思路123
第三節 數據資源124
第四節 技術方法125
第十五章 數字中國發展指數的構建與賦權134
第一節 指標體系構建134
第二節 指標體系權重確定139
第三節 數字中國發展指數計算方法147
第十六章 數字中國發展指數測算結果150
第一節 數字中國指數分省份測評結果150
第二節 重點地區發展情況分析157
第三節 數字中國發展要素分析162
第五篇 政策篇
第十七章 部分省市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典型經驗169
第一節 北京市創新匯聚思維推動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創造轉變169
第二節 廣東省政府管平臺、平臺管產業打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大通道171
第三節 上海市以數據共享與開放打通數字政府建設的最后一公里173
第四節 江蘇省數字時代為傳統產業和公共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176
第五節 山東省緊牽新舊動能轉化牛鼻子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178
第六節 浙江省互聯網思維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和政府治理創新180
第七節 福建省政務信息資源整合為數字福建注入強勁動力182
第八節 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帶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184
第十八章 推動數字中國發展的對策建議187
第一節 完善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推進187
第二節 加快整合共享,夯實數據基礎188
第三節 堅持協同聯動,推進創新應用188
第四節 改善產業環境,激發內生動力189
第五節 強化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影響189
第六節 創新宣傳引導,傳播數據文化190
第七節 打造人才隊伍,優化培養激勵191
第八節 完善統計體系,加強行業監測191
第九節 開展試點示范,強化以點帶面192
第十節 加強安全保障,確保自主可控193
附錄一 近年來數字中國建設最受關注的典型案例194
附錄二 數字中國相關國家政策匯總201
附錄三 數字中國發展指標體系權重設計調查問卷238
附錄四 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情況介紹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