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18年“非洲法語國家:發展與合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從“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非洲法語國家對外關系”與“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三個維度,闡釋了法非關系的歷史脈絡、重要特征和變化趨勢,歐非關系的走勢。作者團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外交學院等資深專家教授組成,這也是本論文集學術質量的重要保障。
前 言
目前,以法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的非洲國家有22個,以法語作為通用語言的非洲國家有5個。非洲法語國家總面積約占非洲總面積的一半,人口約2.5億(2010年數據),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中非合作論壇建立以來,中國與非洲法語國家的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峰會把中國發展同非洲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把“一帶一路”倡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非盟《2063年議程》和非洲各國發展戰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推動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走向更加協調、均衡、可持續,帶動、引領“南南合作”。加強對非洲法語國家的研究,對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中非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8年8月26日,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前夕,中國亞非學會、《西亞非洲》編輯部和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首屆“非洲法語國家:發展與合作”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湘潭大學、揚州大學、中非貿易研究中心、紅河學院、云南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士80余人出席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中國亞非學會、《西亞非洲》編輯部推動中國加強非洲法語國家研究的重要舉措,在中國非洲法語國家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
研討會圍繞“發展與合作”這一主題,從“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非洲法語國家對外關系”與“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研究”三個方面展開深入研討。
在會議主旨演講中,中國亞非學會會長張宏明教授指出,法國曾是非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之一,自非洲獨立之后,法國并沒有像英國一樣徹底退出非洲,而是與各個獨立的原法屬非洲殖民地國家通過雙邊或多邊關系加強了對非洲法語國家的干預,以長期保持在非洲的影響力。法國已經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全面對非政策,維持其自身在非洲法語國家的軍事存在和軍事干預。張宏明教授引用法國政壇長期流行的一句話,即“失去了非洲,法國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以此說明法國不會放棄在非洲的利益。非洲法語區凸顯了法國在非洲的作用,尤其是在非洲法語國家中的作用。法國是最早將法非關系納入基本法的國家,同時注重法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進而維護法非關系在各個領域的協同。與之相應,非洲法語國家也重視與法國的關系。隨著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擴大,中法關系成為推進中非關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法關系的良性互動也將顯得至關重要。
外交部石曉瀅參贊指出,由于難民問題、恐怖襲擊和中國在非洲影響力的擴大,歐盟加強了與非洲國家的關系。除了加大對非投資外,德國還率先推出了“非洲馬歇爾計劃”,推動歐洲進一步關注非洲問題。近年來,歐非關系進入重塑與調整時期,歐洲對非合作的主導力量由英、法共同主導變為英國退居幕后,法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德國也日漸活躍。石曉瀅參贊認為,隨著中國在非影響力的擴大,以及歐洲對非政策的開放,中歐非三方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劉鴻武教授指出,在中非關系上應以知識共同體來推動命運共同體,雙方共同努力形成共同的知識體系,塑造共同利益,進而在中國學術界形成全面的國別學,以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非洲研究學者應以學科建設為本體,以智庫服務為功用,以媒體傳播為手段,以國際合作為路徑,以扎根非洲為特色,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非洲,促進中非雙方關系的良性互動。
甘雪春教授指出,中國云南省與法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紅河也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云南省對外交往歷史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較早受到法國文化影響,云南省首個外國領事館就設在蒙自。滇越鐵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條鐵路,原是法國殖民當局根據不平等條約修建的,是連接云南省和越南的重要通道。
在分主題研討階段,有的學者從宏觀層面對非洲法語國家進行整體探討,有的學者則聚焦個案考察,進行細致的實證分析。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王洪一副研究員指出,民族矛盾、大國矛盾和地區經濟結構的重組是導致非洲法語地區“去法語化”的重要原因;語言重疊地區種族矛盾不斷加劇,加上非洲法語地區一體化趨勢的增強,使非洲法語國家陷入了認同危機,這會影響到中非關系的發展。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王濤副教授從“反恐”的視角,指出以往的反恐斗爭是針對單個恐怖組織的,其效果是極其有限的,這也使反恐斗爭進入效果不理想的惡性循環,出現了“越反越恐”的現象。因此,他提出應從恐怖組織的體系層面著手,研究恐怖組織體系中各個單元的分類、互動,以及其目標的異同,進而了解恐怖組織的體系文化,從而在體系上對其進行瓦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的孟瑾助理研究員以科特迪瓦為例,分析了非洲法語國家的沖突管理,認為最高層次的政要和軍事領導人、中間層次的宗教和學術團體的個人和領袖以及最低層次的地方組織機構之間產生的“信任危機”,降低了政府機構的效能和公信力,這不利于其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解決。中國前駐盧旺達大使舒展通過對盧旺達本土治國理政實踐的個案考察,揭示了該國治國理政的原則和內容,指出盧旺達實行績效合同制的目的是反腐,實行輪換制則減少了反對小集團的形成;倡導國際價值觀與本土價值觀的融合,這既承認了民主與自由,也認可了本地民族的優良品德。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趙俊副研究員對盧旺達的“Girinka”和“Umuganda”兩項政策的實地調研進行解讀,指出盧旺達探索的發展道路相對比較成功,但其國內依然面臨人口出生率高和人地矛盾等挑戰。中國海洋大學賀鑒教授考察了阿爾及利亞憲法變遷的背景和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分析了不同發展時期影響憲法變遷的原因。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梁益堅副研究員指出,阿爾及利亞在2017年面臨的經濟低迷、民生危機、社會裂痕與政改滯后等問題令其內政面臨多重危機,如國內青年失業率高、通貨膨脹嚴重、外匯儲備銳減和私營經濟發展乏力,加之近年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的影響,阿爾及利亞經濟增速放緩,社會矛盾也日益突出,是又一個受“資源詛咒”困擾的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郭佳助理研究員通過對剛果(金)選情的分析,指出該國國內派系林立、反對派不斷分裂重組,再加上其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的人道主義危機,因而其國內的選舉一拖再拖。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李文剛副研究員分析了尼日利亞與法語鄰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浙江師范大學中非國際商學院黃玉沛講師分析了中國與剛果(布)產能合作的現狀和啟示。
在非洲法語國家與法國的關系方面,外交學院非洲研究中心李旦教授對法國與非洲法語國家的雙邊貿易、對非投資和援助以及人員往來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法國通過非洲法郎、官方援助、債務管理、行業巨頭和文化產業,強化了其在非洲法語國家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法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與非洲法語國家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國際關系學院非洲研究所劉天南副教授從法國的“影響力外交”引出法國對非洲法語國家的主要文化策略,對法國影響力外交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剖析。外交學院法語國家研究中心齊建華教授聚焦《法國在非洲:傳統與現代的較量》一書,指出非洲的非殖民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法國與非洲的關系。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非盟研究中心潘良助理研究員通過對非盟委員會換屆的系統查證,指出非洲法語國家與英語國家之間的矛盾與分歧,認為非洲法語國家處于相對優勢地位,中國在進入非洲市場時應避免卷入兩者的矛盾,否則將惡化兩者的矛盾。
關于非洲法語國家與中國關系,學者主要集中探討了雙邊的經貿合作。中非貿易研究中心李振巖先生結合中資企業在非洲法語國家的發展現狀,指出其品牌構建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中國企業在非洲法語國家健康發展的相關建議。人民日報社主任編輯王南通過對“資源換項目”模式利弊的對比分析,認為該發展模式依舊適合中非經貿合作。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宋卿助理研究員對喀麥隆克里比港進行個案分析,指出非洲法語國家依舊把法國視為其長期的合作伙伴,隨著中國與非洲經貿合作的不斷加深,中、法、非三方進行合作是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電子科技大學西非研究中心李宏亮副教授分析了中國漢語國際推廣在非洲遇到的挑戰與不足,提出應采取適應于非洲的本土預科教育模式,以解決非洲學生赴中國留學所遇到的語言障礙問題。此外,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張振克教授分析了布基納法索的資源環境、經濟結構和中布合作潛力,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姜恒昆副研究員分析了達爾富爾問題對乍蘇關系的影響,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林泉喜講師分析了法國《世界報》發布“中國監聽非盟”虛假報道事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研究生王玉全分析了非洲法語國家海洋入憲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等。
在“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研究”研討方面,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李洪峰教授分析了國內非洲法語國家研究的現狀,指出法語專業教師多是語言文學研究方向,對非洲國家的研究還不夠,應創辦刊物,舉辦定期的研修班,培養相關人才,共同推進非洲法語國家的研究。北京語言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巖圍繞北語非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學術研究隊伍的建設,介紹了北語對非洲法語國家的研究現狀和學術成果。還有一些學者對中、法與非洲法語國家的關系以及非洲的法語文學進行解讀,如鹽城師范學院的游滔副教授指出,雖然中國已經成為非洲重要的貿易伙伴,但中、法對非貿易結構相似度高達60%,這說明雙方在非洲的貿易競爭較大,這就需要中法在經貿領域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夏艷講師以塞內加爾的法語文學為例,指出其著名詩人桑戈爾在深受法國文化影響的同時,其作品中也反映出非洲的傳統與文化。
此次研討會主題多樣、內容豐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一,為推動我國對非洲法語國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主旨演講從法非關系、歐非關系、中非關系的角度,深刻闡述了法非關系的歷史脈絡、主要節點、重要特征和變化趨勢,歐非關系的進展和走勢,中非關系的深層建構,為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研究建立了系統的認知框架。第二,展現了非洲法語國家研究的豐富內涵和廣闊的空間。研討會圍繞“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非洲法語國家對外關系”與“中國的非洲法語國家研究”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涉及議題廣泛而多樣,包括法國對非政策、法非政治經濟文化關系、非洲法語國家間關系、非洲英語區與法語區關系、中國與非洲法語國家的合作、中國企業在法語非洲的品牌建設、中法非三方合作,以及非洲法語國家的本土治理、經濟轉型、去法語化與認同危機、憲法變遷與政治發展、海洋入憲、選情觀察、產能合作、非傳統安全、沖突管理、教育、文學、非遺保護、恐怖主義體系結構等,此外還涉及中國對非洲法語國家的研究現狀、研究機構建設案例、發展報告編纂等學術共同體建設問題。第三,為中國非洲法語國家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的茁壯成長培植土壤。參會青年學者們扎根非洲做調研,注重案例剖析,思想活躍、研究深入。為此,中國亞非學會、《西亞非洲》編輯部、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將會議論文結集出版,為中國非洲法語國家研究領域的學術共同體建設添磚加瓦。
中國亞非學會
《西亞非洲》編輯部
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
2019年6月
法國對非政策及法非關系的特點
——在“非洲法語國家:發展與合作”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張宏明/001
非洲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
阿爾及利亞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族際問題中的法國因素 趙濟鴻/011
非洲法語地區安全形勢探析 林泉喜/027
馬約特島對科摩羅的影響 李晶 譚勇/047
與剛果(布)總統顧問對話——泰奧菲爾·奧邦加訪談摘錄 黃玉沛/062
法國法視角下的OHADA“第三人異議”制度初探 陳逸飛 楊明勛/079
撒哈拉以南非洲法語文學的演進 劉天南/097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機制改革與區域一體化 王戰 張藍月/124
非洲法語國家語言狀況及語言政策 楊曉燕/141
非洲法語國家與中國關系
中國企業在非洲法語國家和地區投資中的形象建設
——基于在剛果(金)的田野調查 宋卿/161
中國和西非法語國家高教合作中的漢語教育問題 李宏亮/184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西非農業合作——以中國海水稻為例 王南/194
中國在尼日爾修建鐵路的優勢分析 張秦 王戰/213
布基納法索經濟現狀、地緣政治與中布合作潛力 張振克 劉立濤 任航 褚蔚霖/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