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計算以及通信技術的飛速進展持續滲透至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越來越多日;顒拥幕A,引發人類學習、溝通、協調、生產及消費方式的轉變,這樣的轉變被稱為第三次浪潮。在物聯網技術突破數據采集瓶頸,寬帶泛在技術突破數據傳輸與交換瓶頸,云計算技術突破數據存儲與大規模運算瓶頸時,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引發近年全球范圍的大數據(Big Data)熱潮。大數據加速了政府決策信息的交流與互動。當前實現公眾參與和有效決策的前提在于既能在所有關鍵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獲取和交流渠道,又能快速準確地進行信息溝通。任何時代的信息溝通都依賴于特定的信息技術,傳統基于網絡的電子政務實現了初步的政務信息公開,大數據的出現意味著政府政策信息的平等交流與共享。借助大數據的全樣本生成能力和分析技術,大數據正在與決策制定的智能化融為一體。在政策研究中,大數據是一種促進公共政策科學、有效地制定、分析和執行的方法,屬于政策科學的研究范疇即促進政策過程的理性。針對政策評估這一政府公共政策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一直延續至今的傳統政策評估模式,將會因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同時其內涵也會得到進一步擴充。無論從政策科學發展的需要還是從政策評估理論指導政策評估實踐的現實需要看,大數據與公共政策評估的交叉研究的重要性都無需贅述。本書研究的是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問題,屬于多學科的交叉型研究,主要內容如下:*篇是緒論,主要探討大數據和公共政策評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第二篇是分析研究大數據對公共政策評估的影響性,在分析當前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的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內外學者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研究的調研分析,重點探討大數據對公共政策評估的影響性及風險點。第三篇是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理論構建研究,基于韋唐(Evert Vedung)的綜合評估模式,應將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有機結合,探討建立了大數據背景下公共政策評估的N 3 1 體系,即N種多源數據、三項重點工作和一套指標體系。第四篇是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案例研究,系統整理了國外在政策評估中成功運用大數據的若干不同類型的案例,探索了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N 3 1 體系在國內的實踐,為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研究提供應用支撐。第五篇是對策建議部分,基于前文相關研究,提出促進大數據在公共政策評估中應用的相關建議措施,以進一步完善相關研究應用。
前 言
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又一次飛躍。隨著A B C D(即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和人類生產生活深度交匯融合,全球數據已呈現爆發增長、海量積聚的特點,這不僅深刻影響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重塑了國家治理的生態環境。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可以說,當前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全面提高政府政策研究、制定、執行效率,已經成為推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牛鼻子。
大數據賦予了人類對數據認知的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打開了人類在數據利用方面的想象空間,加速了政府決策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正如聯合國發布的《用大數據推動發展:挑戰與機遇》白皮書指出的那樣:大數據為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通過利用海量數據資源,實時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趨勢,能夠協助政府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運行。在數據成為重要戰略資源的背景下,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思維有效應對和解決不斷變化、日益復雜的公共問題,是當代政府管理部門面臨的難題。西蒙提出:管理就是決策。在大數據時代,政府公共決策需要從傳統的依靠直覺判斷和主觀經驗的模式向大數據驅動決策模式轉變,實現政府治理的現代化,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當前,大數據對于政府公共決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首先,大數據是一種全新的公共政策研究和評估方法。大數據不僅強調數據量大,而且重視海量數據背后的價值信息。從本質上說,大數據是應對人類數據量劇增挑戰而產生的一種新技術。據統計,全球約90%的數據產生于最近兩年間,目......
童楠楠,女,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務大數據、信息分析、公共管理等領域研究,先后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重點研究課題50余項,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政府網站績效管理》1部,參與《領導干部互聯網知識讀本》《中國大數據發展報告》《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等多部著作編著。易成岐,男,博士,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大數據、社會網絡分析、信息傳播等領域研究,先后參與過國家公益類科研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242信息安全計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項課題等重大科研專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參與多個國家級大數據領域系統產品研發。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SCI、EI等論文2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5項,合著Springer Book 2部,現任多個國際期刊及會議審稿人。
王建冬,男,博士、副研究員,現任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規劃與應用處處長,兼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大數據中心主任助理、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秘書長、國家生態大數據研究院副秘書長,擔任工信部數據中心聯盟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信息化分會專家委員。主要從事大數據分析、知識圖譜分析、互聯網用戶行為挖掘等研究,出版專著數部,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問題軟科學研究項目大數據與重大政策評估研究、國辦公開辦委托項目國務院重大輿情事件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一批重點項目,主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國家發改委、首都之窗等十余家省部級政府網站數據分析與改版規劃設計工作,參與了多部國家級政策文件和規劃的編制起草工作。
上篇 理論篇
第一章 大數據概述3
第一節 大數據的發展歷程3
第二節 大數據的概念內涵7
第三節 大數據的理論傳統17
第四節 大數據的主要應用領域25
第二章 公共政策評估概論31
第一節 公共政策評估的定義31
第二節 公共政策評估的理論模型34
第三節 公共政策評估的主要方法40
第四節 公共政策評估的歷史演進41
第三章 大數據對公共政策評估的影響性分析44
第一節 我國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現狀分析46
第二節 國外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現狀分析53
第三節 大數據時代公共政策評估的變革63
第四章 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理論構建74
第一節 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理論著眼點74
第二節 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框架79
第三節 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三階段模型81
第五章 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技術框架85
第一節 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技術體系85
第二節 公共政策大數據分析的核心技術89
第三節 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數據體系111
下篇 實踐篇
第六章 雙創相關政策推進情況系列評估119
第一節 雙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反響分析120
第二節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的政策反響125
第三節 國家和地方部分雙創促進政策效果評估129
第七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系列評估139
第一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提出后的政策反響分析140
第二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推進成效綜合評估143
第三節 鋼鐵領域去產能情況專題評估153
第八章 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政策系列評估164
第一節 互聯網 產業政策落實情況評估165
第二節 大數據產業政策落實情況評估174
第九章 十八大以來部分重大政策專題評估189
第一節 十三五規劃中期實施效果專題評估189
第二節 雄安新區人才政策成效專題評估200
第三節 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落實情況專題評估214
第四節 十三五期間高鐵拉動經濟社會發展效果評估220
第十章 開展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的對策建議223
第一節 積極發揮大數據優勢,培養循數決策理念223
第二節 構建有利于開展政策大數據評估的數據匯聚管理機制224
第三節 著力解決公共政策大數據評估應用的核心技術問題226
第四節 加快完善基于大數據的公共政策評估制度體系228
第五節 小結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