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是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推出的關于我國文化旅游發展的研究性報告。全書以可以獲悉的信息與數據為依據,注重跨學科、跨行業研究,圍繞如何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旅游經濟間的矛盾,如何進一步推進文旅事業改革以確保人民群眾能夠享有更加便利的旅游體驗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實現文化旅游的多元化、人性化和舒適化,如何滿足不同客群的文化需求,如何促進文旅產業融合與發展等重要議題,系統梳理了2018年以來國內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總體狀況,分析和探討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指出可行性方向并盡可能提供可借鑒的對策。
《中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立足全球化產業經濟視野和中國本土化產業實踐,對新興融合行業和細分業態進行分析與思考,并對文化旅游現狀進行全方位透視,以期呈現當前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全貌。
《中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作為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文旅中國建設工程”系列工作內容之一,被納入2020年度研究成果出版計劃。
2017年8月,中心在原文化部財政立項項目“文旅中國建設工程”審批通過,2018年啟動之時恰逢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故期望本書能夠從國家整體戰略部署出發,以跨行業、跨領域的多重視角研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解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尋找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與規律,從而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心作為文化和旅游部的直屬單位,承擔著推動文化和旅游繁榮發展的職能,在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層面展開創新性探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心依托“文旅中國建設工程”搭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跨界資源整合平臺,探索“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一是立足前瞻性的課題調研和試點示范模式研發,為政策措施出臺提供理論的基礎性導引、市場消費數據的初步驗證以及產業化運作的可行性論證;二是組織舉辦論壇、會展,搭建全球性跨界學術理論交流和產業資源要素聚集的平臺;三是通過與跨行業團體聯動,推動新業態發展與行業新標準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秩序,形成企業、市場、政府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循環;四是組建國際化跨界專家委員會,加強行業領軍型人才培養,為文旅融合提供高端智庫人才和領袖型企業家。
本書從學術理論和產業實踐兩個維度展現文化旅游宏觀發展和行業細分狀況。本書之所以命名為《中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基于新一輪國務院機構調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文化旅游”為題進行研究,能有效對接改革、服務改革。二是有效對接新時代深化改革大戰略,基于國家對大文化整體部署的戰略思維,以文化旅游為切入點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軟實力、文化旅游的宣傳與外交、文化產業、旅游業、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各個戰略部署層面有機整合的宏觀布局,有利于為國家戰略的體系化實施提供市場化運作的工具性抓手,有利于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和良性循環。三是積極對接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趨勢,基于新時代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在文化和旅游部“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新背景下,定位于跨界融合之下的大文化旅游經濟,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產業實踐,為行業發展提供引領和前瞻性的案例借鑒。
始于探索,本書旨在為相關政府部門決策者、管理者和行業從業者提供參考。立足融合,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楊曉能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合作,會集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文化遺產、文化產業、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旅游經濟、創意產業、傳媒與市場等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凝心聚力,扎實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并以這種方式傳遞一種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表達一份來自堅守者的信念。
楊曉能教授和我作為本書主編,在此由衷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對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參與“文旅中國建設工程”項目的所有人員,對所有支持本書編寫工作的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
盡管由于各種原因推遲了本書的出版時間,但我們相信只要心中有愛、有詩和遠方,文旅人將矢志不渝;我們更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光明屬于同舟共濟、齊心協力、開拓創新的中國文旅人!愿這本書帶給我們至親的讀者不一樣的感受。
孔蓉 現任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文旅中國建設工程”發起者及負責人。畢業于四川大學,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留學英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歷任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教務處科長、原文化部教育科技司成人教育處副處長、教育處副處級調研員、離退休干部局文體活動處處長,曾扶貧掛職山西省靜樂縣縣委副書記、中組部選派任職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副廳長。從事文化領域跨界融合研究多年,在業界推動“文化+”及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理論研究及產業實踐。
楊曉能 博士,歷任美國收藏中國文物重鎮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美國國家美術館高級客座主任、美國斯坦福大學亞洲藝術主任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文博首席專家和藝術、考古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位。側重于美術史、文化史、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曾策劃組織系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學術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和媒體專業批評界的好評,《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均發文贊譽。
郭萬超 北京大學法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市“高創計劃”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領軍人才,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北京市級聯系專家,北京市特殊人才。現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后導師。主要兼職: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APEC中小企業信息化促進中心數字經濟部部長,中國政策專家庫(國務院研究室)、中宣部、財政部、文旅部、科技部、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版權局(騰訊)網絡產業研究基地專家,中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等評委,多地文化產業顧問。出版專著11部,詩集1部;主編圖書6部;在《求是》《經濟學動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論文200多篇。10多項成果獲副部級以上領導批示或被中央內參采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及中央委托等6項、省部級等課題40項。獲國家人事部、人民日報和中央統戰部等10多項獎勵。《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鳳凰衛視等對其進行過報道或采訪。
Ⅰ年度主題報告
新時代中國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與創新 孔蓉 劉軍勝/001
中國文化旅游宏觀分析與展望 楊曉能 曹貞華/028
Ⅱ戰略篇
我國文化和旅游政策體系研究 郭萬超 楊傳張/059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業態的新發展 李鳳亮 楊輝/070
生態文明建設與文旅融合發展 厲新建 時姍姍 劉國榮/089
文化與旅游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升級 陳少峰 侯杰耀/101
文化金融和旅游產業金融:政策環境、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金巍 楊濤/117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旅融合發展分析與展望 李守石/137
文化和旅游業數據分析與研究 董菁/163
Ⅲ專題篇
中國出境文化旅游發展分析與展望 肖慶/188
中國入境文化旅游發展分析與展望 肖慶/205
旅游App市場介入分析與展望 曹貞華/215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及展望 葉洛夫/236
中國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現狀及發展新態勢 李守石/249
中國主題公園發展現狀及推進策略 李守石/268
中國文化生態旅游發展分析與展望 劉怡/285
紅色旅游發展現狀及潛力研究 曹貞華/306
上海現代都市文化旅游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葉洛夫/322
博物館旅游發展現狀研究 季丹/336
文化旅游演藝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 朱曉梅/355
現代文化節慶旅游發展潛力、問題及策略 劉怡/371
工業旅游發展現狀研究 季丹/385
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及策略研究 劉怡/401
文旅融合與空間載體:“IP Town”模式試點報告 孔蓉 胡梅林/417
Abstract/434
Contents/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