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漫主義運動中思想最為深刻的當屬德國思想家,例如哈曼、赫爾德、耶可比等。在國內已經有不少關于赫爾德、萊辛以及哈曼的論文、譯著出現甚至出版,但是作為浪漫主義重要思想家之一的耶可比在國內學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缺憾。
為了克服知性哲學(包括啟蒙哲學)的虛無本質,耶可比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直接性哲學。他對知覺(Wahrnehmung)這一單詞做了德語詞源上的分析:Wahrnehmung由兩部分構成,即Wahr和Nehmung,前者意指真實,后者意指接受,由此知覺有“接受真實”的意思。在耶可比那里所謂的知覺具有實在的意義:事物本身向知覺敞開它的實在性;無疑知覺接受了它。耶可比通過知覺將事物自身實在的內容接納進來,這對雅可比來說產生了一個問題:主體與對象在知覺中相遇時最為原初的關系是如何的呢?在耶可比那里,主體與對象最為本源的關系是在意識中直接相遇,主體通過感官直接把握到外在世界的實在性,在這個過程里是沒有時間的變化,沒有知性的邏輯過程參與其中的。“我與你”(耶可比親切地把主體稱之為我,把認識對象稱之為你)相互敞開,彼此把自己實在的內容展示給對方。這表明耶可比的實在論不是以單純的主體或者客體為基礎,而是以“我與你”兩者之間的關系為基礎。主體與客體的直接性關系就是一切知識客觀性的本源,他寫到:一切確定性的源泉,你在!我在!我們無法從這一前提繼續向前追溯,因此“我與你”的直接性的關系是根本性的。近代哲學的認識論沒有走出主體決定客體或者客體決定主體的牢籠,但是雅可比卻給出了第三種答案。耶可比的第三種思路可以說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遺憾的是,耶可比的新方案在當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二十世紀他的思想才由奧地利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系統地發展為對話哲學。
間接性哲學不僅表現為人的認識的虛無性,同樣會導致人的道德的虛無與無自由,為此耶可比試圖建立自己的道德學說以便克服間接性哲學導致的問題。耶可比在與門德爾松爭論的過程中提出了跳躍這一概念,他指出為了從知性的邏輯鏈條的無限性的束縛中升騰出來,精神具有做出跳躍的必要性。
耶可比哲學雖然因其非系統性而飽受詬病,但是如果從他的哲學洞見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天才性的哲學家。耶可比的思想必須受到重視,不僅因為他思想本身的價值,而且在于如果缺少了他,我們就很難理解后續哲學家思想的淵源。
近代德國哲學的隱秘基因(代序)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趙林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以批判宗教專制和君主專制,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而著稱。伏爾泰、狄德羅、霍爾巴赫等啟蒙思想家大聲疾呼要把一切事物、包括基督教信仰的上帝都拉到理性的法庭面前來接受審判,理性成為高踞于一切傳統價值之上的絕對權威,成為啟蒙時代的新上帝。然而,在法國啟蒙陣營中出現了一位乖戾的反潮流者,這就是讓-雅克·盧梭。這位心靈敏感、富有激情的思想怪杰以良心和情感為旗幟,把矛頭直接對準了被伏爾泰們奉若神明的理性,并且通過《愛彌兒》《新愛洛依絲》等著作奠定了浪漫主義的思想根基。
法國啟蒙運動在實踐上的重要后果就是引發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按照托克維爾的看法,法國大革命完全是從啟蒙哲學家們的抽象的和普遍性的理性理想中衍生出來的。這種抽象的理性理想不僅釀成了法國大革命的政治暴戾,而且也導致了激進的革命者對宗教信仰的根本顛覆,從而使無神論或自然信仰(如羅伯斯庇爾創建的“太上主宰”崇拜)從“百科全書派”的哲學理想變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的社會現實。然而,隨著大革命狂潮的逐漸平息,在拿破侖帝國以及稍后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傳統的宗教信仰(在法國主要表現為天主教)又隨著傳統政治體制的重建而得以復興。于是,在18世紀末葉和19世紀初期,一種經歷了政治偏激和宗教迷惘之后的文化保守氛圍又從法蘭西彌漫開來,從而形成了風靡西歐的浪漫主義思潮。
與充滿了典雅情調和刻板規范的古典主義相比,浪漫主義固然有許多不同特征,但是其最主要的兩個精神特點就是理性恨和現實恨,即用情感或信仰對抗理性,用往昔或未來超越現實。這股具有濃郁的鄉愁情調的浪漫主義思潮,尤其對于仍然處在封建保守狀態中的德意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與開放時尚的法蘭西不同,德意志一向以落后保守而著稱。雖然從18世紀中葉開始,普魯士王國(當時德意志最大的邦國之一)的腓特烈大帝就對法國......
劉偉冬,201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院,現為黑龍江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德國浪漫主義和德國觀念論研究。
緒論
第一章耶可比對間接性哲學的批判
第一節批判的緣起——泛神論之爭
第二節耶可比對斯賓諾莎哲學的批判
第三節耶可比對康德先驗哲學的批判
第二章耶可比認識論中的直接性哲學
第一節耶可比對理性(知性)的第二種批判
第二節認識的真正使命
第三節耶可比對知覺的理解
第四節“我與你”
第五節耶可比對信念的解析
第三章耶可比道德形而上學中的直接性哲學
第一節跳躍
第二節耶可比后期哲學中的理性概念
第三節信仰感的產物——自由
第四節耶可比論法國大革命
第四章耶可比直接性哲學的最高本質
第一節愛的哲學
第二節耶可比論神性
第五章耶可比的直接性哲學與德國觀念論
第一節耶可比的直接性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開端
第二節費希特、耶可比與無神論之爭
第三節虛無與實存——論后期謝林的存在論及其意義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早期耶可比論市民自由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