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是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海洋社會學學術理論集刊,集刊依托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在參會論文集中遴選優秀論文集結出版。本集刊辦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載、轉載海洋社會學相關研究領域中具有新穎性、學術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為我國海洋社會學的連續性集刊在國內學界屬于*創,對我國海洋社會學研究有著開拓性意義。
本卷所收錄的論文,主要來自第十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2019年7月,昆明)和第九屆海洋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2019年11月,上海)兩個學術會議,這兩個學術會議已經成為了《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所收錄論文的最主要的來源,我們堅持學術至上原則選取了這兩個學術會議的部分論文,同時我們也通過征稿的方式也收錄了部分論文。
隨著海洋強國建設的穩步推進,我國海洋實踐活動將會日益活躍,關于海洋實踐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會越來越繁榮,我們期待著高質量的海洋社會學論文,不斷提升《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的影響力。
卷首語
《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一直鼓勵理論研究,基本上每期都會設立“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這個單元,力圖展示中國學者對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成果。可以說,經過多年的積累,國內學者關于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關于海洋社會學的一些基礎理論、基本概念等已經大致厘清,不僅為海洋社會學的經驗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本概念,而且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我們還鼓勵學者多做經驗研究,開展大量的田野調查,在這方面,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質量不錯的研究成果。本卷依然堅持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并重的原則來收錄論文。
在“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單元,三位學者針對時下受到熱議的“海洋命運共同體”與“海洋社會”以及國家海洋督察等相關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概念闡釋及功能分析。宋寧而、張聰認為,要理解“海洋命運共同體”與“海洋社會”,理解時代變遷與特定事項變化是關鍵點,其中涉及社會變遷、實踐能力變遷、環境變遷多個變量,因此不能簡單地做橫向比較,而是應從共同體與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社會、“海洋命運共同體”與“海洋社會”三組關系入手,對“海洋命運共同體”與“海洋社會”的關系進行界定。同時他們強調社會學視角的意義在于展示以海洋為中心的視野、揭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主體多層化、明晰“命運”的內涵、清晰界定人類海洋實踐中的共同利益。
張良深入分析了國家海洋督察的功能,認為國家海洋督察實現了科層制與督察制的有效結合,實現了中央政策統一性與地方執行靈活性的統一, 同時還引入外部的社會監督機制,發動群眾監督地方政府的用海管海行為,實現政府內部監督與外部社會監督的有機結合,確保了國家海洋督察的效果。 張良還指出國家海洋督察有望呈現常態化趨勢。
在“漁民群體的流動與發展”單元,各學者關注傳統海洋漁民雇工群體、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問題以及漁村人口流動問題。其實地調查涉......
崔鳳(1967-),男,漢族,吉林乾安人,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2006年起任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2012年起任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海洋社會學,環境社會學。
海洋社會學基礎理論
“海洋命運共同體”與“海洋社會”:概念闡釋及關系界定 宋寧而 張聰
國家海洋督察的功能分析 張良
漁民群體的流動與發展
傳統海洋漁民雇工群體研究——基于廣東湛江的考察 高法成 葉錦非
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的社會支持研究——以茂名博賀港區域的調查為例 劉勤 陳嘉棋
鄉村振興戰略下漁村人口流動的“動態穩定”問題研究——基于對桑島村的案例調查 秦杰
漁村社會與海洋生態
從漂泊到定居——粵西一個海島疍民社區的再造歷程 羅余方
殖民侵略、生態擴張與歐洲的大航海時代 王書明 王玥
傳統的脆斷:一種漁村流變的解釋框架——基于桑島村的實地調研 王鈞意
海洋文化與產業發展
海洋產業發展對海洋文化的影響——以上海地名為例 陳曄 聶權匯
舟山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探析——以舟山走書、漁民畫為例 林新妃
海洋民俗與海洋民俗信仰
海神信仰的“疊合認同”:支撐理論與研究框架 宋寧而 宋楓卓
南海漁民兄弟公信仰的記憶生產 王小蕾 王穎 郭佳美
在“外來”與“正統”之間:滄州地區媽祖信仰初探 楊春強
民俗敘事譜系視域中的龍文化 錢夢琦
征稿啟事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