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以人民為中心 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和“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發表了系列講話。他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在近千字的講話中,“人民”一詞出現頻率之高,多達20次,充分體現了我黨“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宗旨。
一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而且經得起憂患的民族;厮葜袊詠淼臍v史,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進行了百折不撓的斗爭和艱難探索,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真正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中華民族為了振興中華,不斷探索,最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如今我們又提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中國人的“中國夢”,歷經艱辛與坎坷,卻從未停止。從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再到黨的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以及黨的十九大明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這些夢想將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連成一線。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中曾指出,中國的革命是由兩種夢想推動著,一是愛國主義者想看到一個新中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地位,消除古代舊有的階級貴賤的社會差別。這“兩種夢想”如今正在變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是推進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核心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他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他多次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習近平關于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精辟論述。美好生活的需要無疑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也是無止境的,而任何形式的平衡充分發展都是相對和有限的,因此,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必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社會歷史過程,既是未來很長時間內考驗我們黨長期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核心主題,也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聚焦的戰略議題。
二
中國是現代化的遲到者,“追趕”二字為百余年情狀的寫照。幾重變革交疊的復雜局面,在現代化進程大大加速的當代尤顯突出,世界文明史幾個世紀以來現代化進程的種種歷史性課題,競相在現代中國共時性呈現。從洋務運動至今,探究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方法,也蘊含在歷史發展的辯證邏輯之中。能否探求一條既符合國情又適應世界發展潮流的發展之路,是我們堅定不移的追求和實踐。
發展是現代化的永恒主題?梢哉f,謀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現代化的使命,實際上從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就開始擔當起了實現民族復興和現代化的偉大使命!爸袊鉀Q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探索指導中國實現民族復興與經濟增長的理論體系來看,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時期的特殊情況、發展階段等,提出了一系列適宜的理論指導,正是在這些理論指導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華民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現代化的道路才越走越寬。
發展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中國切實回應國際社會的共同訴求,準確把握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作為一項造福全人類的事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使命。
現代國家治理必須以“人民性”和“服務性”為依歸。政府的職責就是為人民美好生活創造條件,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習近平指出,我們應該敢于擔當,自覺擔負起時代使命。深入體察民情,把民眾需求轉化為政黨的理念、宗旨、目標,制定符合實際的實施方案。鄧小平高度關注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提出“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
40多年前,鄧小平審時度勢,把時代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結合,把發展問題看作是“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他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國的發展和建設,而中國的發展壯大是為了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他堅信到20世紀末,中國能達到小康水平,那么,中國就能為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貢獻更多的力量。
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早就指出:“我們今日在沒有發達之前,立定扶傾濟弱的志愿,將來到了強盛時候,想到今日身受過了列強政治經濟壓迫的痛苦,將來弱小民族如果受這種痛苦,我們便要把那些帝國主義滅消,那才算是治國平天下。”孫中山所說的治國,是指中國的獨立、自由和富強。而平天下,則是發揚“濟弱扶傾”的傳統理念,幫助其他被壓迫民族謀求各自的獨立、自由和富強。孫中山的大同思想不僅限于中國,而且包括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還包括了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平等和睦相處關系。其革命理想不僅建筑于對現代文明的深切體認,而且把傳統“天下”的狹小范圍擴大到真實的整體的世界,這是一種對傳統古樸的“大同”思想的超越。具有世界視野的孫中山早就把世界主義當作一個崇高而又遙遠的政治理想。他提出,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要統一起來。未來一百年,中國人不僅要做國家公民,還要做世界公民。
三
黨的十九大報告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其明確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弊鳛橐粋整體,新發展理念的目標指向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所謂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明確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促進和保障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立場。
從鄧小平“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到習近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表明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凝聚共識,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奮進的動力。如今,中國道路正日益獲得全世界的廣泛認同,成為社會發展道路的創新范例。其中,“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等理念,反映了中國為解決世界性的“人類困境”,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路徑,對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有助于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四個世界”倡議從根本上確立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體現了站在時代的高度對人類未來命運關懷的人文精神。正是這種對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強烈關注、對世界和平與美好未來寄予的熱切期望,促使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在任何時候都把祖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義無反顧地緊跟著時代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