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稿是“互聯網與社會文叢”的第二本,圍繞數字時代的民族志書寫、線上田野考察、研究對象的選擇等進行了論述,共分為“互聯網人類學理論探索”“數字時代的人技互動”“數字時代與平臺社會”“數字時代的文化實踐”四個專題,既涉及人類學發展新路徑、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與趨勢等宏觀層面的探討,也有對“快手”、“錄像分析”、大數據、社交網絡平臺、網紅現象的具體分析,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不但為理解當今社會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和新穎的學科視角,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整合人類學資源、促進人類學同公眾溝通和對話的平臺。
序言
進入21世紀,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信息社會中互聯網的作用就好比工業時代中發動機的作用。離開了互聯網,我們可能不知道怎么生活,不知道如何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系。騰訊公司最近進行了一項“社交齋戒”實驗,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通過關閉微信和朋友圈的功能測試他們能堅持多少天不用互聯網進行社交。實際上,在今天,沒有互聯網的生活是很難想象的。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互聯的,我們的工作需要互聯網提高效率,甚至我們所有的行為和思考方式都已經和互聯網緊密地聯系起來。作為學術研究,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呈現中國社會當下發展情況的路徑或者視角來進行研究,是比較新的視野,同時也是一個有前景的研究領域。
我們使用互聯網、依賴互聯網,生活在互聯互通的世界,而實際上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不過20年有余。1994年4月20日,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互聯網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第77個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1994年被看作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元年,而過去十年則是中國互聯網跨越式發展的蓬勃期。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11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12.5億戶,同比增長16.6%,占人口總數的90.4%。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還會繼續增加,互聯網在中國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沒有人能預料20余年的時間里互聯網會在全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也沒人能預料未來互聯網發展會是什么樣的走向。互聯網成為中國人相遇、交際、檢索、自我表達、工作、購物、創造、想象、參與、抗爭、重塑經驗的重要社會空......
姬廣緒
遼寧沈陽人,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阿里研究院活水計劃學者。研究領域為都市人類學、社交媒體研究、互聯網人類學研究、農村電商發展研究。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思想戰線》、《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系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阿里研究院活水計劃“農民工返鄉電商創業的人類學研究”、中山大學青年學者培育項目“中國互聯網電商村的去城鎮化發展路徑分析”以及騰訊研究院委托項目“多主體視角下未成年人互聯網行為狀況研究”等多項課題。
互聯網人類學理論探索
互聯網研究:中國人類學發展新路徑 周大鳴/3
城鄉文化拼接視域下的“快手”
——基于青海土族青年移動互聯網實踐的考察 姬廣緒/16
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與演化趨勢 劉少杰/28
作為“文化實踐”的網絡民族志
——研究者的視角與闡釋 孫信茹 王東林/45
“錄像分析”在數字時代何以可能及何以可為? 甘雨梅/63
大數據與監視型資本主義 陳本皓/84
數字時代的人技互動
互聯網中的日常“隱私”實踐
——基于青年群體的質性研究 王昕 鄧國基/103
互聯網與95后鄉城流遷底層青年的多重時間性 羅牧原 丁瑜/115
新畢業生的信息過載及反應:基于互聯網人類學的分析 崔云逸/129
數字時代與平臺社會
微信群對話如何影響態度極化?
——社交媒體和現實面對面環境中的極化對比實驗 唐嘉儀/159
“算法邏輯”下的數字勞動:一項對平臺經濟下外賣送餐員的研究 孫萍/179
特色農產品電商營銷模式及技術支持研究 郝國強/192
空間的蝕銹:對共享單車亂象的人類學批評 袁長庚/206
數字時代的文化實踐
雙眼皮之熱:“小紅書”社區中的審美再生產 胡琴 胡新宇 胡馨怡/223
建構鄉村內生秩序的數字“社區公共領域”
——一個西部鄉村的移動互聯網實踐 牛耀紅/238
我有紙片人就夠了:玩家對游戲虛擬角色的情感研究 韋易杉/262